宋明理学美学引论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第7-13页 |
第一章 宋明理学的哲学特质与历史发展 | 第13-31页 |
第一节 独具特色的道德形而上学 | 第13-19页 |
第二节 宋明理学道德形而上学历史源流略论 | 第19-31页 |
一 “道学”的发生 | 第19-22页 |
二 伊洛渊源 | 第22-24页 |
三 心学一脉 | 第24-25页 |
四 王门左派 | 第25-31页 |
第二章 宋明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审美可能与审美发生 | 第31-73页 |
第一节 宋明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审美可能 | 第31-35页 |
第二节 性体之美:立足于道德本体的审美发生 | 第35-41页 |
一 “至善”与“大美” | 第35-37页 |
二 “心统性情”的张力与崇高 | 第37-40页 |
三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心体之美:立足于道德主体的审美发生 | 第41-53页 |
一 “万化根源总在心” | 第42-46页 |
二 心体之美的“现量”存在 | 第46-50页 |
三 非道德审美路向的可能 | 第50-53页 |
第四节 “工夫”的审美:道德实践的审美发生 | 第53-59页 |
一 本体即工夫 | 第53-54页 |
二 工夫即本体 | 第54-55页 |
三 “格物致知”与“致良知” | 第55-57页 |
四 “百姓日用即道” | 第57-59页 |
第五节 宋明理学美学的内在矛盾 | 第59-73页 |
一 心体之美对性体之美的突破 | 第59-62页 |
二 “四句教”与“天泉证道”的焦点透视 | 第62-73页 |
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美学意蕴 | 第73-100页 |
第一节 如何理解“美是道德的象征” | 第73-77页 |
第二节 理学范畴与美学范畴 | 第77-85页 |
一 理学范畴的美学内涵 | 第77-79页 |
二 理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 | 第79-84页 |
1.以物观物 | 第79-81页 |
2.气象浑成 | 第81-83页 |
3.“良知”与“童心”及“性灵” | 第83-84页 |
三 理学范畴体系与美学范畴体系 | 第84-85页 |
第三节 “圣人气象”与“孔颜乐处” | 第85-92页 |
一 道德自由与审美自由的统一 | 第85-88页 |
二 生意活泼 | 第88-90页 |
三 乐意融融 | 第90-92页 |
第四节 文道之辨 | 第92-100页 |
第四章 宋明理学美学范畴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 第100-108页 |
第一节 儒、释、道综合的审美文化品格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时代审美风格的形成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民族审美心理的塑造 | 第103-108页 |
一 以理抑情的审美 | 第104-105页 |
二 审美的道德化和道德的审美化 | 第105-108页 |
结语 宋明理学美学的现代意义 | 第108-116页 |
一 儒学何为 | 第108-109页 |
二 良知安在 | 第109-116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16-119页 |
后记 | 第119-120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20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