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二氯苯并噁唑合成的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国内外除草剂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9页 |
| ·国内除草剂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国外农药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除草剂发展特点 | 第17-18页 |
| ·除草剂发展新动向 | 第18-19页 |
|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 | 第19-20页 |
|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合成路线的选择 | 第22-30页 |
| ·合成分析 | 第22-24页 |
| ·反合成分析 | 第22-23页 |
| ·合成方法总结 | 第23-24页 |
| ·合成路线比较 | 第24-28页 |
| ·用6—氯—2—巯基苯并(口恶)唑来合成 | 第24-25页 |
| ·从6—氯苯并(口恶)唑酮来合成 | 第25-27页 |
| ·从苯并(口恶)唑合成 | 第27-28页 |
| ·合成路线的拟定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2,6—二氯苯并恶唑合成研究及讨论 | 第30-44页 |
| ·苯并(口恶)唑酮的合成 | 第31-36页 |
| ·采用法一合成苯并(口恶)唑酮 | 第31-34页 |
| ·采用法二合成苯并(口恶)唑酮 | 第34-36页 |
| ·苯并(口恶)唑酮合成方法的选定 | 第36页 |
| ·6—氯苯并(口恶)唑酮的合成 | 第36-41页 |
| ·氯取代法合成6—氯苯并(口恶)唑酮 | 第36-39页 |
| ·用对氯硝基苯为原料合成6—氯苯并(口恶)唑酮 | 第39-41页 |
| ·6—氯苯并(口恶)唑酮合成方法的选定 | 第41页 |
| ·2,6—二氯苯并(口恶)唑的合成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典型实验步骤 | 第44-51页 |
| ·仪器与药品 | 第44页 |
| ·实验及测试仪器 | 第44页 |
| ·实验药品 | 第44页 |
| ·化合物2,6—二氯苯并(口恶)唑的合成 | 第44-49页 |
| ·苯并(口恶)唑酮的合成 | 第44-46页 |
| ·6—氯苯并(口恶)唑酮的合成 | 第46-48页 |
| ·2,6—二氯苯并(口恶)唑酮的合成 | 第48-49页 |
| ·反应过程监控 | 第49-50页 |
| ·苯并(口恶)唑酮的TLC分析 | 第50页 |
| ·6—氯苯并(口恶)唑酮的TLC分析 | 第50页 |
| ·2,6—二氯苯并(口恶)唑的TLC分析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4页 |
| ·最终合成路线的确定 | 第51-52页 |
| ·合成 | 第52-54页 |
| ·苯并(口恶)唑酮的合成 | 第52页 |
| ·6—氯苯并(口恶)唑酮的合成 | 第52-53页 |
| ·2,6—氯苯并(口恶)唑酮的合成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