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与略语表 | 第1-11页 |
图表列表 | 第11-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2页 |
1.引言 | 第16-17页 |
2.遗传标记 | 第17-19页 |
2.1 形态标记 | 第17页 |
2.2 细胞学标记 | 第17-18页 |
2.3 生化标记 | 第18页 |
2.4 分子标记 | 第18-19页 |
3 分子标记技术原理 | 第19-27页 |
3.1 RFLP | 第19页 |
3.2 RAPD | 第19-20页 |
3.3 SCAR | 第20-21页 |
3.4 STS | 第21页 |
3.5 CAPS | 第21页 |
3.6 VNTR | 第21-22页 |
3.7 SSR | 第22页 |
3.8 ISSR | 第22-23页 |
3.9 SSCP | 第23-24页 |
3.10 AFLP | 第24-25页 |
3.11 SNP | 第25-27页 |
4.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7-30页 |
4.1 系谱分析 | 第27页 |
4.2 质量性状分析 | 第27-28页 |
4.3 数量性状分析 | 第28页 |
4.4 遗传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4.5 统计方法 | 第29-30页 |
4.5.1 聚类分析 | 第29页 |
4.5.2 主成分分析 | 第29页 |
4.5.3 判别分析 | 第29-30页 |
5.遗传图谱构建 | 第30-36页 |
5.1 作图群体 | 第30-33页 |
5.1.1 亲本选配 | 第30-31页 |
5.1.2 分离群体类型 | 第31-33页 |
5.1.3 作图群体的大小 | 第33页 |
5.2 数据分析 | 第33-35页 |
5.2.1 两点测验 | 第33页 |
5.2.2 多点测验 | 第33-34页 |
5.2.3 交换干扰与作图函数 | 第34页 |
5.2.4 与遗传作图有关的计算机软件 | 第34-35页 |
5.3 植物遗传图谱的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5.3.1 QTL分析 | 第35页 |
5.3.2 标记辅助育种 | 第35页 |
5.3.3 基因克隆 | 第35-36页 |
6 分子标记在茶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36-42页 |
6.1 分子鉴定 | 第36-37页 |
6.2 遗传多样性 | 第37-41页 |
6.3 遗传图谱构建 | 第41-42页 |
7.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42-43页 |
8.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9.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第二章 茶树银染法AFLP技术体系的优化 | 第52-6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1.2 试剂与设备 | 第52-53页 |
1.3 茶树基因组DNA提取 | 第53-54页 |
1.4 AFLP操作流程 | 第54-5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2.1 茶树DNA提取质量对AFLP图谱的影响 | 第55页 |
2.2 不同限制性酶浓度酶切结果的比较 | 第55-56页 |
2.3 限制性酶切后酶活性钝化对AFLP图谱的影响 | 第56页 |
2.4 AFLP分子检测多态性效率 | 第56-57页 |
3.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第三章 乌龙茶品种资源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价 | 第60-7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61页 |
1.1 材料 | 第61页 |
1.2 DNA提取 | 第61页 |
1.3 AFLP分析 | 第61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2.1 AFLP引物组合的扩增效率 | 第61-63页 |
2.2 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3-64页 |
2.3 种群内遗传多样性的差异 | 第64页 |
2.4 种群间遗传相似性程度比较 | 第64-67页 |
3.小结与讨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栽培型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 第70-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1.1 材料 | 第70-71页 |
1.2 DNA提取 | 第71页 |
1.3 ISSR扩增及其产物检测 | 第71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2.1 ISSR标记的多态性 | 第71-73页 |
2.2 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3-76页 |
2.3 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6页 |
2.4 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6-77页 |
3 讨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第五章 AFLP、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应用上的比较研究 | 第80-8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1.1 材料 | 第80-81页 |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81页 |
1.3 ISSR分析与AFLP分析 | 第81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81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81-85页 |
2.1 多态性检测效率比较 | 第81-82页 |
2.2 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82页 |
2.3 聚类分析结果比较与检验 | 第82页 |
3.讨论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
第六章 RAPD和ISSR分子标记在茶树回交1代中的分离模式 | 第86-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1.1 材料 | 第86-87页 |
1.2 方法 | 第87页 |
1.3 数据整理和连锁分析 | 第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页 |
2.1 ISSR和RAPD在福鼎大白茶中的分离 | 第87页 |
2.2 部分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87页 |
3 讨论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附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