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水质监测论文

引黄济津水质数值模拟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2页
   ·我国水环境概述第7-9页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水质数学模型的重要性第10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0-11页
   ·本章小结第11-12页
第二章 河流水质模型第12-24页
   ·水质模型研究的发展阶段第12-14页
     ·第一阶段(1925 年至1980 年)第12-13页
     ·第二阶段(1980 年至1995 年)第13页
     ·第三阶段(1995 年至今)第13-14页
   ·水质模型的分类第14-17页
     ·根据模型的空间维数分类第15页
     ·根据模型的时间相关性分类第15页
     ·根据模型的建立方法分类第15页
     ·根据模型变量的确定性分类第15-16页
     ·根据变量的阶次分类第16页
     ·根据研究的水体分类第16页
     ·根据模型的研究方法分类第16页
     ·根据水质组分的分类第16-17页
   ·水质模型的空间层次和一些常用的水质模型软件介绍第17-22页
     ·一维模型第17-18页
     ·二维模型第18-19页
     ·三维模型第19页
     ·水系(流域)模型第19-20页
     ·模型系统第20-22页
   ·河流水质模型的优势及其局限性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引黄济津调水工程水质模型第24-34页
   ·引黄济津调水工程水质模型建立的背景第24-25页
   ·基本控制方程与求解方法第25-33页
     ·基本控制方程第25-27页
     ·求解方法第27-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引黄济津调水工程水质模型验证与预测第34-45页
   ·引黄济津调水工程概况第34-35页
   ·模型验证与分析第35-41页
   ·引黄济津水质预测第41-43页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五章 引黄济津调水工程水质模拟可视化软件第45-50页
   ·软件开发意义及编程语言简介第45页
   ·软件功能介绍与使用说明第45-49页
     ·主界面第45-46页
     ·水动力部分数据输入界面第46-47页
     ·水质部分数据输入界面第47-48页
     ·输出动画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结论第50页
   ·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参加科研及发表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检测及评估研究
下一篇:反射式光强调制型光纤位移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数字塞规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