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6页 |
| ·植物转录因子 | 第1-7页 |
| ·植物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分类 | 第1-2页 |
| ·植物转录因子的功能 | 第2-4页 |
| ·研究高等植物转录因子的方法 | 第4-7页 |
| ·小结 | 第7页 |
| ·WRKY类转录因子 | 第7-14页 |
| ·WRKY类转录因子的概述 | 第7-8页 |
| ·WRKY基因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 第8-9页 |
| ·WRKY蛋白与W盒的结合 | 第9-10页 |
| ·WRKY转录因子的起源 | 第10页 |
| ·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 第10-13页 |
| ·确定WRKY因子在有机体内的靶基因 | 第13-14页 |
| ·小结 | 第14页 |
| ·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OsWRKY10转化延迟发育水稻突变体T456 | 第16-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 ·材料 | 第16页 |
| ·OsWRKY10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G3 | 第16页 |
| ·pCam-G3和pCHF3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16-17页 |
| ·水稻愈伤的培养 | 第17页 |
| ·基因枪介导的水稻转化 | 第17-18页 |
|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 第18页 |
| ·转基因植株的PCR鉴定 | 第18-19页 |
| ·转基因水稻T_0代的表型 | 第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0页 |
| ·pCam-G3和pCHF3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19页 |
| ·水稻胚性愈伤的培养 | 第19页 |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19-20页 |
| ·T_0代转基因植株PCR鉴定 | 第20页 |
| ·转基因水稻T_0代的表型 | 第20页 |
| ·讨论 | 第20-23页 |
| ·基因枪法介导转化水稻 | 第20-22页 |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22-23页 |
| ·附图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OsWRKY10的烟草转化、亚细胞定位观察及T_0代抗病性分析 | 第25-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25页 |
| ·载体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25页 |
| ·载体质粒转入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5-26页 |
| ·重组转化子的鉴定 | 第26页 |
| ·烟草叶片的侵感染与潮毒素抗性植株的再生 | 第26-27页 |
| ·T_0代转基因烟草的PCR鉴定 | 第27-28页 |
| ·OsWRKY10与GFP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观察 | 第28页 |
| ·转基因烟草T_0代抗病性的初步测定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 ·转化载体的结构 | 第29页 |
| ·载体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29-30页 |
| ·双元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检测 | 第30页 |
| ·烟草基因转化及潮毒素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30页 |
| ·转基因烟草的PCR检测 | 第30-31页 |
| ·OsWRKY10与GFP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观察 | 第31页 |
| ·T_0代转基因烟草增强对黑胫病菌的抗性 | 第31页 |
| ·讨论 | 第31-34页 |
| ·关于转化载体 | 第31页 |
|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烟草 | 第31-33页 |
| ·OsWRKY10与GFP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观察 | 第33页 |
| ·T_0代转基因烟草增强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抗性 | 第33-34页 |
| ·附图 | 第34-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5页 |
| 附录 | 第4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