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26页 |
1.1 水质富营养化 | 第9-15页 |
1.1.1 水质富营养化概念 | 第9-10页 |
1.1.2 中国水质富营养化现状及趋势 | 第10-11页 |
1.1.3 氮磷元素与浮游植物 | 第11-14页 |
1.1.4 水质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后果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相关研究的概况 | 第15-25页 |
1.2.1 总磷质量平衡模型 | 第16-18页 |
1.2.2 浮游植物质量平衡模型 | 第18-19页 |
1.2.3 罗伦珍模型 | 第19页 |
1.2.4 总磷浓度与富营养化状态的统计相关模型 | 第19-20页 |
1.2.5 有限段富营养化综合水质模型 | 第20-22页 |
1.2.6 洋河水库富营养化水质—生态模型 | 第22-25页 |
1.3 开展鹤地水库富营养化评价及相关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鹤地水库流域基本情况 | 第26-30页 |
2.1 九洲江河流及鹤地水库概况 | 第26-27页 |
2.2 水库自然环境 | 第27-28页 |
2.2.1 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 | 第27-28页 |
2.2.2 气象与气候特征 | 第28页 |
2.2.3 地质、土壤与植被特征 | 第28页 |
2.3 水库水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情况 | 第28-30页 |
2.3.1 水资源特点 | 第28页 |
2.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鹤地水库水质污染现状 | 第30-37页 |
3.1 水库污染现状 | 第30-35页 |
3.1.1 工业污染 | 第31-32页 |
3.1.2 生活污染 | 第32-33页 |
3.1.3 面源污染 | 第33-35页 |
3.1.4 鹤地水库主要污染物入库量 | 第35页 |
3.2 鹤地水库水质现状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水库主要水质参数与水动力学特征分析 | 第37-49页 |
4.1 采样时间的安排和监测断面的设置 | 第37页 |
4.2 水库主要物理参数的分析 | 第37-42页 |
4.2.1 透明度分析 | 第37-41页 |
4.2.2 表层水温分析 | 第41-42页 |
4.3 主要水化学指标和叶绿素的分析 | 第42-44页 |
4.4 主要水动力学特征分析 | 第44-49页 |
第五章 富营养化评价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 | 第49-62页 |
5.1 鹤地水库富营养化评价 | 第49-53页 |
5.1.1 修正的卡尔森指数法评价结果 | 第49-51页 |
5.1.2 加权的TLI营养指数法评价结果 | 第51-53页 |
5.1.3 采用其他营养指数法的评价结果 | 第53页 |
5.2 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 | 第53-62页 |
5.2.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富营养化水平 | 第53-55页 |
5.2.2 水库浮游植物分布的时空差异与营养状态特征 | 第55-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防治对策 | 第62-65页 |
6.1 富营养化综合评价结论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研究结论 | 第62页 |
6.2 防治对策 | 第62-65页 |
6.2.1 控制营养物质的污染源,减少氮和磷的入库排放量 | 第62-63页 |
6.2.2 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尽快采取生态修复措施 | 第63页 |
6.2.3 水资源要统一规划,实现流域统一管理 | 第63页 |
6.2.4 制定法规,成立专职机构,加强水库水质管理 | 第63-64页 |
6.2.5 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 | 第64-6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著作 | 第71页 |
硕士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