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第一部分 中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概况 | 第11-15页 |
一、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产生的必然性 | 第11-12页 |
二、 国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三、 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第二部分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特征 | 第15-29页 |
一、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立法模式 | 第15-18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模式 | 第15-18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模式 | 第18页 |
二、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形态 | 第18-21页 |
(一) 根据是否具有营利目的来划分 | 第18-19页 |
(二) 根据集体管理组织的法律地位来划分 | 第19页 |
(三) 根据集体管理组织的布局来划分 | 第19-20页 |
(四) 根据权利人授予的专有权来划分 | 第20-21页 |
三、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会员 | 第21-25页 |
(一) 会员资格 | 第21-22页 |
(二) 会员退会 | 第22-23页 |
(三) 争议解决 | 第23-25页 |
四、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组织机构 | 第25-29页 |
(一) 我国台湾地区《著作权仲介团体条例》的规定 | 第25页 |
(二) 德国音乐表演权和机械复制权联合会的组织机构 | 第25-27页 |
(三) 日本音乐著作权协会的组织机构 | 第27-29页 |
第三部分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内部关系 | 第29-38页 |
一、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来源 | 第29-30页 |
(一) 法定权利 | 第29页 |
(二) 相互代表协议 | 第29页 |
(三) 权利人授权 | 第29-30页 |
二、 著作权人的授权方式 | 第30-32页 |
(一) 信托 | 第30-31页 |
(二) 代理 | 第31页 |
(三) 委托 | 第31-32页 |
(四) 我国台湾地区的“管理契约” | 第32页 |
三、 我国音乐著作权人与音著协之间关系的讨论 | 第32-35页 |
(一) 质疑“信托关系说” | 第32-35页 |
(二) 质疑“委托关系说” | 第35页 |
四、 我国音乐著作权人与音著协之间关系的定位 | 第35-38页 |
(一) 音乐著作权人与音著协之间关系的定位 | 第36页 |
(二) 法律和现实依据 | 第36-38页 |
第四部分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外部关系 | 第38-44页 |
一、 许可使用证的发放 | 第38-39页 |
二、 对使用费标准争议的解决 | 第39-42页 |
(一) 德国的解决方法 | 第40页 |
(二) 美国的解决方法 | 第40-41页 |
(三) 日本的解决方法 | 第41-42页 |
三、 使用费的收取和分配 | 第42-44页 |
第五部分 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管 | 第44-50页 |
一、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性 | 第44页 |
二、 德国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管 | 第44-46页 |
(一) 准入许可制度 | 第45页 |
(二) 事后监管 | 第45-46页 |
三、 日本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管 | 第46-48页 |
(一) 准入登记制度 | 第46-47页 |
(二) 事后监管 | 第47-48页 |
四、 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 | 第48-50页 |
(一) 准入许可制度 | 第48页 |
(二) 事后监管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