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8页 |
第一章 复方盐酸伪麻黄碱双层缓释片的处方前研究 | 第18-25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18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18-24页 |
1 紫外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第18-19页 |
2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19-20页 |
3 有关物质检查方法的建立 | 第20-24页 |
·PSE的检查 | 第20-22页 |
·CET的检查 | 第22-24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复方盐酸伪麻黄碱双层缓释片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5-45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25-26页 |
1 仪器 | 第25页 |
2 材料 | 第25-26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26-44页 |
1 PSE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 第26-29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6-27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7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7-28页 |
·回收率测定 | 第28页 |
·在溶出介质中的稳定性 | 第28-29页 |
2 CET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 第29-32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9-30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0-31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1页 |
·回收率测定 | 第31-32页 |
·在溶出介质中的稳定性 | 第32页 |
3 PSE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 第32-38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2页 |
·色谱条件 | 第32页 |
·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32-33页 |
·干扰试验 | 第33页 |
·理论塔板 | 第33页 |
·最低检测限 | 第33-34页 |
·含量测定方法 | 第34-36页 |
·释放度的测定方法 | 第36-38页 |
4 CET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 第38-44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8页 |
·色谱条件 | 第38页 |
·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38页 |
·干扰试验 | 第38-39页 |
·理论塔板 | 第39页 |
·最低检测限 | 第39页 |
·含量测定方法 | 第39-41页 |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 第41-44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复方盐酸伪麻黄碱双层缓释片的制备 | 第45-67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45-46页 |
1 仪器 | 第45页 |
2 材料 | 第45-46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46-65页 |
1 速释层的处方筛选 | 第46-49页 |
·速释层的制备工艺 | 第46页 |
·溶出度方法 | 第46页 |
·溶出度数据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处方的筛选与确定 | 第47-49页 |
2 缓释层的处方筛选 | 第49-59页 |
·缓释层的制备工艺 | 第49页 |
·释放度方法 | 第49页 |
·处方因素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49-52页 |
·处方的筛选与确定 | 第52-54页 |
·工艺因素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54-57页 |
·释放条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57-59页 |
3 双层片的研制 | 第59-61页 |
·处方与工艺 | 第59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59-60页 |
·释放度及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 第60页 |
·速释层与缓释层的相互影响 | 第60-61页 |
4 复方盐酸伪麻黄碱双层缓释片的质量考察 | 第61-65页 |
·释放度均一性及溶出度均一性 | 第61-63页 |
·工艺重现性 | 第63-64页 |
·CET含量均匀性考察 | 第64-65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复方盐酸伪麻黄碱双层片释药机理的探讨与稳定性的考察 | 第67-75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67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67-74页 |
1 复方盐酸伪麻黄碱双层片释药机理的探讨 | 第67-68页 |
2 复方盐酸伪麻黄碱双层片的稳定性考察 | 第68-74页 |
·影响因素试验 | 第69-71页 |
·加速试验 | 第71-73页 |
·长期留样实验 | 第73-74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复方盐酸伪麻黄碱双层缓释片的Beagle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75-93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75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75-91页 |
1 给药方案及血样采集 | 第75-76页 |
2 盐酸西替利嗪血药浓度测定方法与结果 | 第76-83页 |
·盐酸西替利嗪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76-79页 |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79-80页 |
·药动学参数计算 | 第80-82页 |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82页 |
·生物等效性 | 第82-83页 |
3 盐酸伪麻黄碱血药浓度测定方法与结果 | 第83-91页 |
·盐酸伪麻黄碱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83-86页 |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86-88页 |
·药动学参数计算 | 第88-89页 |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89页 |
·生物等效性 | 第89-90页 |
·体内外相关性 | 第90-91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91-93页 |
1 讨论 | 第91-92页 |
2 小结 | 第92-93页 |
全文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