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6页 |
·手性分离技术简介 | 第15-25页 |
·引言 | 第15-18页 |
·用于对映体分离的色谱技术 | 第18-25页 |
·气相色谱法(GC) | 第19-20页 |
·毛细管电泳(CE) | 第20-21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1-22页 |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 第22-23页 |
·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SMB) | 第23-25页 |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研究进展 | 第25-40页 |
·引言 | 第25页 |
·手性识别机理 | 第25-27页 |
·配体交换型手性固定相 | 第27-29页 |
·刷型(Pirkle型)手性固定相 | 第29页 |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 第29-32页 |
·纤维素和多糖衍生物手性固定相 | 第32-35页 |
·蛋白质手性固定相 | 第35-38页 |
·其它种类手性固定相 | 第38-40页 |
·手性冠醚 | 第38页 |
·合成手性聚合物 | 第38-39页 |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 | 第39-40页 |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 | 第40-50页 |
·大环抗生素类物质的结构和物化性质 | 第40-44页 |
·糖肽类(Glycopeptides) | 第40页 |
·柄状霉菌素类(Ansamycins) | 第40-42页 |
·多肽(Polypeptides)与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 第42-44页 |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和应用 | 第44-45页 |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第44页 |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的操作模式 | 第44-45页 |
·反相操作模式 | 第45页 |
·极性有机相操作模式 | 第45页 |
·正相操作模式 | 第45页 |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在对映体拆分中的应用 | 第45-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6页 |
第二章 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拆分对映体机理的研究 | 第66-103页 |
·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反相条件下拆分中性和碱性药物对映体的研究 | 第67-76页 |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67-68页 |
·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第68-69页 |
·抗生素的预处理 | 第68页 |
·键合相的制备 | 第68-69页 |
·色谱柱的填充 | 第69页 |
·色谱条件 | 第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5页 |
·键合相的表征 | 第70页 |
·元素分析 | 第70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 | 第70页 |
·键合相在反相条件下的色谱性能 | 第70-75页 |
·保留和对映体选择性 | 第71-72页 |
·缓冲液pH值对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 | 第72-74页 |
·温度对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流速对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 | 第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拆分氨基酸类衍生物的研究 | 第76-86页 |
·实验部分 | 第76-77页 |
·试剂 | 第76页 |
·色谱条件 | 第76-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保留和对映体选择性 | 第77-78页 |
·缓冲液pH对分离的影响 | 第78-80页 |
·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80-82页 |
·流速对分离的影响 | 第82页 |
·手性分离重复性及柱稳定性实验 | 第82页 |
·不同手性固定相的分离效果 | 第82-83页 |
·手性添加剂法 | 第83-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极性有机相模式下拆分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及其结构类似物的研究 | 第86-93页 |
·实验部分 | 第86-87页 |
·试剂 | 第86-87页 |
·色谱条件 | 第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2页 |
·流动相组成对分离的影响 | 第87-89页 |
·酸碱添加剂用量对分离的影响 | 第89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89-90页 |
·流速对拆分的影响 | 第90-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正相模式下对药物对映体拆分的研究 | 第93-97页 |
·实验部分 | 第93页 |
·试剂 | 第93页 |
·色谱条件 | 第9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3-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衍生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药物对映体的拆分 | 第97-101页 |
·实验部分 | 第97-98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97页 |
·衍生去甲万古霉素键合相的制备 | 第97页 |
·色谱柱的填充 | 第97页 |
·色谱条件 | 第97-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0页 |
·键合相的表征 | 第98页 |
·元素分析 | 第98页 |
·键合相的色谱性能 | 第98-100页 |
·反相色谱条件下对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 第98页 |
·极性有机相色谱条件下对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 第98-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第三章 游壁菌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拆分对映体机理的研究 | 第103-125页 |
·游壁菌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反相条件下拆分手性化合物的研究 | 第104-115页 |
·实验部分 | 第104-105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104页 |
·游壁菌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色谱柱的填充 | 第104-105页 |
·色谱条件 | 第10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5页 |
·键合相的表征 | 第105页 |
·元素分析 | 第105页 |
·键合相在反相条件下的色谱性能 | 第105-115页 |
·对手性药物的拆分 | 第105-106页 |
·对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分离 | 第106-115页 |
·对氨基酸(羟基酸)的拆分 | 第106-112页 |
·对氨基酸衍生物的拆分 | 第112-115页 |
·键合相的稳定性能 | 第115页 |
·极性有机相和正相条件下对?-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的拆分 | 第115-119页 |
·实验部分 | 第115-11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15页 |
·色谱条件 | 第115-11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19页 |
·极性有机相色谱条件 | 第116-118页 |
·正相色谱条件 | 第118-119页 |
·以1,6-二异氰酸酯己烷为间隔臂的游壁菌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对映体的拆分 | 第119-122页 |
·实验部分 | 第119-12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19页 |
·键合相Tei-CSPII的制备 | 第119页 |
·色谱柱的填充 | 第119页 |
·色谱条件 | 第119-1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2页 |
·键合相的表征 | 第120页 |
·元素分析 | 第120页 |
·键合相的色谱性能 | 第120-122页 |
·反相条件下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 第120页 |
·极性有机条件下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 第120-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第四章 硅胶键合手性配体交换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拆分α-氨基酸对映体的研究 | 第125-138页 |
·以L-羟脯氨酸为手性配体的硅胶键合手性配体交换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拆分α-氨基酸对映体的研究 | 第126-134页 |
·实验部分 | 第126-12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26页 |
·L-羟脯氨酸硅胶键合LEC-CSP的制备 | 第126-127页 |
·色谱柱的填充 | 第1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4页 |
·元素分析结果 | 第127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 | 第127-128页 |
·L-羟脯氨酸硅胶键合LEC-CSP对-氨基酸的手性拆分 | 第128-132页 |
·对常见DL-氨基酸的拆分 | 第128-130页 |
·流动相pH对拆分的影响 | 第130页 |
·Cu~(2+)浓度对拆分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温度对拆分的影响 | 第131页 |
·流速对拆分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拆分机理探讨 | 第132-134页 |
·色谱柱的寿命 | 第134页 |
·L-异亮氨酸为手性配体的硅胶键合手性配体交换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α-氨基酸的拆分 | 第134-136页 |
·实验部分 | 第134-135页 |
·试剂 | 第134页 |
·L-异亮氨酸硅胶键合LEC-CSP的制备 | 第134-135页 |
·色谱柱的填充 | 第1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36页 |
·对14种DL-氨基酸的拆分 | 第135-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38页 |
第五章 新型手性固定相在某些新药研发中的实际应用 | 第138-158页 |
·手性固定相法拆分泮托拉唑钠对映体的研究 | 第138-144页 |
·前言 | 第138页 |
·实验部分 | 第138-139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138-139页 |
·色谱条件 | 第1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44页 |
·流动相组成及pH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第140页 |
·流速对分离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柱温对分离的影响 | 第141页 |
·手性分离重复性实验 | 第141-142页 |
·KromasilCHI-TBB手性柱对泮托拉唑钠外消旋体的拆分 | 第142-144页 |
·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对磷酸苯并哌啉对映异构体拆分的研究 | 第144-150页 |
·前言 | 第144页 |
·试验部分 | 第144-145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144-145页 |
·色谱条件 | 第1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45-150页 |
·不同手性柱的拆分效果 | 第145页 |
·流动相组成对分离的影响 | 第145-147页 |
·酸碱添加剂种类及用量对分离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流速对分离的影响 | 第149页 |
·手性分离重复性实验 | 第149-150页 |
·手性固定相法拆分佐匹克隆对映体的研究 | 第150-155页 |
·前言 | 第150页 |
·实验部分 | 第150-15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150-151页 |
·色谱条件 | 第151页 |
·键合相的制备与装填 | 第151页 |
·流动相 | 第1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51-155页 |
·流动相中甲醇含量对分离的影响 | 第151-153页 |
·流动相pH对分离的影响 | 第153页 |
·柱温对分离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流速对分离的影响 | 第154-155页 |
·Teicoplanin手性柱(Tei-CSPI)对佐匹克隆对映体的拆分 | 第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58页 |
总结 | 第158-160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 第160-163页 |
致谢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