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雄性不育研究及利用
| 1 引言 | 第1-10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胡萝卜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7-10页 |
| ·国外胡萝卜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7-9页 |
| ·国内胡萝卜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4页 |
| ·试验材料 | 第10-12页 |
| ·试验方法及观测项目 | 第12-14页 |
| ·生长特点 | 第12页 |
| ·授粉结实 | 第12页 |
| ·花器形态学观察 | 第12页 |
| ·染色体观察 | 第12-13页 |
| ·雄性不育遗传特性及稳定性 | 第13页 |
| ·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 第13-14页 |
| ·主要性状的遗传 | 第14页 |
| ·“金红四号”的选育 | 第14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14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14-36页 |
| ·生长特点 | 第14-16页 |
| ·分枝性 | 第14-15页 |
| ·开花规律 | 第15-16页 |
| ·授粉结实 | 第16-18页 |
| ·花龄对单花序产种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 ·花龄对单花序产籽数的影响 | 第17页 |
| ·花龄对种子千粒重的影响 | 第17-18页 |
| ·花器形态学观察 | 第18-19页 |
| ·染色体观察 | 第19-20页 |
| ·雄性不育遗传特性及稳定性 | 第20-22页 |
| ·不育性表现 | 第20页 |
| ·不育性的稳定性 | 第20-22页 |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22-23页 |
| ·各性状优势表现 | 第22-23页 |
| ·各组合优势表现 | 第23页 |
| ·配合力分析 | 第23-27页 |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24页 |
| ·亲本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24-25页 |
| ·组合主要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25-27页 |
| ·主要性状的遗传 | 第27-32页 |
| ·胡萝卜根重的遗传 | 第27页 |
| ·胡萝卜根长的遗传 | 第27页 |
| ·胡萝卜根粗的遗传 | 第27页 |
| ·胡萝卜髓粗的遗传 | 第27-32页 |
| ·“金红四号”的选育 | 第32-36页 |
| ·雄性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的选育 | 第32页 |
| ·父本自交系的选育 | 第32页 |
| ·组合选配 | 第32页 |
| ·丰产性鉴定 | 第32-34页 |
| ·肉质根及品质性状比较 | 第34-35页 |
| ·抗病性鉴定 | 第35页 |
| ·审定及命名 | 第35页 |
| ·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 第35-36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6-38页 |
| ·关于生殖生长 | 第36页 |
| ·关于授粉结实 | 第36页 |
| ·胡萝卜染色体数 | 第36页 |
| ·关于花的形态分类 | 第36-37页 |
| ·不育类型及遗传方式 | 第37页 |
| ·关于不育性的稳定性 | 第37页 |
| ·关于杂种优势 | 第37页 |
| ·关于组合配合力 | 第37页 |
| ·关于性状的遗传和亲本的选择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作者简介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