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4-24页 |
1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14-16页 |
1.1 中医学对失眠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6页 |
1.1.1 先秦两汉医家对失眠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页 |
1.1.2 唐宋金元医家对失眠的病因病机的发挥 | 第14-15页 |
1.1.3 明清医家对失眠的病因病机的系统总结 | 第15页 |
1.1.4 近代中医对失眠的病因病机的探索 | 第15-16页 |
1.2 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 | 第16页 |
2 中医学对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的认识 | 第16-20页 |
2.1 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6页 |
2.2 中医学对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6-17页 |
2.3 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2.3.1 单纯中药治疗 | 第17-19页 |
2.3.2 单纯针灸治疗 | 第19页 |
2.3.3 针药结合治疗 | 第19-20页 |
2.3.4 其他疗法 | 第20页 |
3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3.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失眠发病原因的认识 | 第21页 |
3.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失眠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21-23页 |
3.3 现代医学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4 小结 | 第24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4-33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4-26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4-25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5页 |
1.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第25页 |
1.2.2 中医学诊断标准 | 第25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第26页 |
1.6 分组方法 | 第26页 |
1.6.1 随机分组方法 | 第26页 |
1.6.2 收集病例数 | 第2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26-27页 |
2.1.1 治疗组 | 第26-27页 |
2.1.2 对照组 | 第27页 |
2.1.3 疗程 | 第27页 |
2.2 疗效观察 | 第27-28页 |
2.2.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27页 |
2.2.2 观察指标 | 第27-28页 |
2.2.3 不良反应/事件记录 | 第28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29页 |
3.2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 第29-30页 |
3.3 两组肝郁脾虚证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30页 |
3.4 两组PSQI量表评分比较 | 第30-32页 |
3.5 两组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 | 第32-33页 |
3.6 不良反应观察 | 第33页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33-44页 |
1 情志不畅与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密切相关 | 第33-39页 |
1.1 情志不畅是失眠发生的重要病因 | 第33-34页 |
1.2 肝郁脾虚已成为失眠的重要病机 | 第34-38页 |
1.3 “调气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的理论概述 | 第38-39页 |
2 “调气法”的取穴依据 | 第39-42页 |
2.1 针刺取穴依据 | 第39-41页 |
2.2 艾炷灸取穴依据 | 第41-42页 |
3 基于“调气法”针刺结合艾炷灸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的临床评价 | 第42-44页 |
3.1 对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患者PSQI的评价 | 第42-43页 |
3.2 对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患者肝郁脾虚证证候改善的评价 | 第43页 |
3.3 对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 | 第43-44页 |
4 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展望 | 第44页 |
4.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4页 |
4.2 展望 | 第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附录 | 第53-68页 |
附录一 90项症状清单(SCL-90) | 第53-57页 |
附件二 肝郁脾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 第57-58页 |
附件三 36问题健康调查表(SF-36) | 第58-62页 |
附录四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 | 第62-63页 |
附录五 针灸不良事件记录表 | 第63-64页 |
附录六 常见针灸不良事件/反应及处理 | 第64-66页 |
附录七 对照组服用药物记录表 | 第66-67页 |
附录八 60名受试者的随机分组 | 第67-68页 |
缩略词表 | 第68-69页 |
综述 | 第69-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