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水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 第11-14页 | 
| ·湖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 第14页 | 
|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特征 | 第14-15页 | 
| ·水层日产量的垂直变化 | 第14页 | 
| ·最大水层日产量 | 第14-15页 | 
| ·补偿点深度 | 第15页 | 
| ·水柱日生产量 | 第15页 | 
| ·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 第15-20页 | 
| ·光 | 第16-18页 | 
| ·温度 | 第18页 | 
| ·营养 | 第18-19页 | 
| ·微量元素 | 第19页 | 
| ·pH | 第19-20页 | 
| ·种类组成 | 第20页 | 
| ·生物环境 | 第20页 | 
| ·滇池概况和试验区概况 | 第20-25页 | 
| ·滇池流域概况 | 第21页 | 
| ·湖泊概况 | 第21-22页 | 
| ·地理位置及湖泊特征 | 第21-22页 | 
| ·湖泊成因 | 第22页 | 
| ·滇池污染状况、蓝藻水华 | 第22页 | 
| ·滇池污染状况 | 第22页 | 
| ·滇池蓝藻水华及浮游藻类的种类和优势种类 | 第22页 | 
| ·试验区地理位置及及其概况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2002~2003年马村湾和海东湾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 第25-36页 | 
| ·采样及方法 | 第25-26页 | 
| ·样点的设置 | 第25页 | 
| ·采样时间 | 第25页 | 
| ·测定方法 | 第25页 | 
| ·采样水层 | 第25-26页 | 
| ·初级生产力的计算方法 | 第26页 | 
| ·试验结果 | 第26-30页 | 
| ·7#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 第26页 | 
| ·8#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 第26-27页 | 
| ·15#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 第27-28页 | 
| ·17#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 第28页 | 
| ·19#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 第28-29页 | 
| ·23#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 第29-30页 | 
| ·分析 | 第30-36页 | 
|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异--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 第30-31页 | 
|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分异--季节变动 | 第31-32页 | 
| ·光照补偿深度 | 第32页 | 
| ·浮游植物GPP的特征 | 第32-33页 | 
| ·P/R系数 | 第33-34页 | 
| ·P/B系数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示范区群体微囊藻浓度对其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 第36-4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 ·试验藻种 | 第36页 | 
| ·采样前准备 | 第36页 | 
| ·采样 | 第36页 | 
| ·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的测定及计算 | 第36页 | 
| ·试验水样的制备 | 第36页 | 
| ·白瓶的曝光及光照强度的测定 | 第36-37页 | 
|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 ·结果 | 第37-39页 | 
| ·不同光照强度的单位叶绿素GPP | 第37-38页 | 
| ·群体微囊藻的I_k值 | 第38-39页 | 
| ·分析和讨论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污水对微囊藻和栅藻生长的促长作用 | 第41-4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 ·试验藻种 | 第41页 | 
| ·污水采样及其前处理 | 第41页 | 
| ·藻液制备 | 第41页 | 
| ·培养基制备 | 第41-42页 | 
| ·稀释用培养基配制 | 第41-42页 | 
| ·培养液配制 | 第42页 | 
| ·藻液接种 | 第42页 | 
| ·其他培养条件 | 第42-43页 | 
| ·生物量的测定和污水促长率的计算 | 第43页 | 
| ·结果 | 第43-45页 | 
| ·铜绿微囊藻 | 第43-44页 | 
| ·栅藻 | 第44-45页 | 
| ·分析和讨论 | 第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昼夜变化及相关因子的研究 | 第46-5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6页 | 
| ·样点的设置 | 第46页 | 
| ·采样时间 | 第46页 | 
| ·采样方法 | 第46页 | 
| ·采样水层 | 第46页 | 
| ·结果 | 第46-49页 | 
| ·对照点试验结果 | 第46-47页 | 
| ·7#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 ·4#试验结果 | 第48-49页 | 
| ·分析 | 第49-54页 | 
| ·对照点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 ·7#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 ·4#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围隔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 第56-6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6页 | 
| ·围隔的设置 | 第56页 | 
| ·采样及样品分析 | 第56页 | 
| ·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 第56页 | 
| ·结果 | 第56-62页 | 
| ·分析和讨论 | 第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第七章 围隔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和GPP | 第63-67页 | 
| ·采样及方法 | 第63页 | 
| ·采样时间 | 第63页 | 
| ·采样水层 | 第63页 | 
| ·采样方法 | 第63页 | 
| ·粒径分级 | 第63页 | 
|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 第63页 | 
| ·结果 | 第63-64页 | 
| ·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Chla)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64页 | 
| ·浮游植物粒度分级初级生产力(GPP)实验结果 | 第64页 | 
| ·分析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第八章 试验区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和GPP | 第67-72页 | 
| ·采样及方法 | 第67页 | 
| ·采样时间 | 第67页 | 
| ·其他同七(1) | 第67页 | 
| ·结果 | 第67-69页 | 
| ·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实验结果 | 第67页 | 
| ·浮游植物粒度分级初级生产力实验结果 | 第67-69页 | 
| ·分析 | 第69页 | 
| ·粒度分级生物量百分比 | 第69页 | 
| ·粒度分级初级生产力百分比 | 第69页 | 
| ·讨论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70-72页 | 
| 第九章 总结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