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科学研究理论论文--科学发明、发现研究(创造学)论文

发明人网络动态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创造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绪论第7-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7-9页
        1.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9-14页
        1.2.1 动态视角的个人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第9-10页
        1.2.2 发明人网络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关系研究第10-12页
        1.2.3 组织特征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关系研究第12-13页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技术路线图第15-16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16-17页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7-27页
    2.1 概念界定第17-22页
        2.1.1 突破性技术发明第17-18页
        2.1.2 发明人网络结构第18-19页
        2.1.3 发明人网络动态性第19-22页
        2.1.4 组织知识范围第22页
    2.2 理论基础第22-27页
        2.2.1 知识搜索重组视角第22-24页
        2.2.2 社会网络理论第24-27页
3 理论模型与假设提出第27-38页
    3.1 理论模型第27-28页
    3.2 假设提出第28-38页
        3.2.1 发明人网络动态性程度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创造第28-30页
        3.2.2 发明人网络动态性趋势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创造第30-33页
        3.2.3 组织知识范围的调节作用第33-38页
4 实证研究设计第38-43页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第38-39页
        4.1.1 样本选取第38页
        4.1.2 数据来源第38-39页
    4.2 变量测度第39-41页
        4.2.1 因变量第39页
        4.2.2 自变量第39-40页
        4.2.3 调节变量第40页
        4.2.4 控制变量第40-41页
    4.3 计量模型的选择第41-43页
5 实证结果与讨论第43-56页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第43-45页
    5.2 回归结果分析第45-49页
        5.2.1 发明人网络结构动态性影响结果检验第45-47页
        5.2.2 组织知识范围的调节作用检验第47-49页
    5.3 实证结果讨论第49-52页
    5.4 稳健性检验第52-56页
6 结论与启示第56-59页
    6.1 研究结论第56-57页
    6.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第57-58页
        6.2.1 理论贡献第57-58页
        6.2.2 实践意义第58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8-69页
致谢第69-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δ声波场和近红外光的乳腺癌早期探测
下一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