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9-14页 |
1.2.1 动态视角的个人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 第9-10页 |
1.2.2 发明人网络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关系研究 | 第10-12页 |
1.2.3 组织特征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关系研究 | 第12-13页 |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2.1.1 突破性技术发明 | 第17-18页 |
2.1.2 发明人网络结构 | 第18-19页 |
2.1.3 发明人网络动态性 | 第19-22页 |
2.1.4 组织知识范围 | 第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2.1 知识搜索重组视角 | 第22-24页 |
2.2.2 社会网络理论 | 第24-27页 |
3 理论模型与假设提出 | 第27-38页 |
3.1 理论模型 | 第27-28页 |
3.2 假设提出 | 第28-38页 |
3.2.1 发明人网络动态性程度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创造 | 第28-30页 |
3.2.2 发明人网络动态性趋势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创造 | 第30-33页 |
3.2.3 组织知识范围的调节作用 | 第33-38页 |
4 实证研究设计 | 第38-43页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4.1.1 样本选取 | 第38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4.2 变量测度 | 第39-41页 |
4.2.1 因变量 | 第39页 |
4.2.2 自变量 | 第39-40页 |
4.2.3 调节变量 | 第40页 |
4.2.4 控制变量 | 第40-41页 |
4.3 计量模型的选择 | 第41-43页 |
5 实证结果与讨论 | 第43-56页 |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第43-45页 |
5.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5.2.1 发明人网络结构动态性影响结果检验 | 第45-47页 |
5.2.2 组织知识范围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47-49页 |
5.3 实证结果讨论 | 第49-52页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52-56页 |
6 结论与启示 | 第56-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6.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 第57-58页 |
6.2.1 理论贡献 | 第57-58页 |
6.2.2 实践意义 | 第58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