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养老保险模式--一种新型的养老资金来源途径探讨
| 1. 导论 | 第1-11页 |
|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 第8-10页 |
| ·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和理论创新 | 第10-11页 |
| 2. 模式提出的背景 | 第11-18页 |
| ·人口老龄化 | 第11-13页 |
| ·老龄化现状 | 第11-12页 |
| ·老龄化特征 | 第12-13页 |
| ·养老金困境 | 第13-15页 |
| ·养老金赤字和隐性债务(IPD) | 第13-14页 |
| ·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 ·城市老年贫困 | 第15-16页 |
| ·“养儿防老”面临挑战 | 第16-18页 |
| 3. 模式推行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20页 |
| ·住房的资产属性 | 第20-21页 |
| ·住房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理论 | 第21-22页 |
| ·代际财富传递理论 | 第22-24页 |
| 4. 模式推行的海外经验 | 第24-32页 |
| ·美国的房屋转换抵押贷款(HECM) | 第24-27页 |
| ·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 ·贷款种类 | 第26-27页 |
| ·法国的Viager系统 | 第27-32页 |
| ·Viager系统运行机制 | 第28页 |
| ·Viager系统财务核算 | 第28-30页 |
| ·Viager系统主体博弈 | 第30页 |
| ·Viager系统与遗赠抚养 | 第30-32页 |
| 5. 基本运作模式设计 | 第32-50页 |
| ·特点与定位 | 第32-33页 |
| ·相关模式比较 | 第32-33页 |
| ·在养老资金供给体系中的定位 | 第33页 |
| ·参与主体 | 第33-34页 |
| ·运作机制 | 第34-35页 |
| ·支付方式选择 | 第35-36页 |
| ·支付额度确定 | 第36-37页 |
| ·利率评估模型(REM) | 第37-43页 |
| ·假设条件 | 第38-39页 |
| ·固定利率评估模型(FREM) | 第39-41页 |
| ·浮动利率评估模型(VREM) | 第41-43页 |
| ·房产增值分享机制 | 第43页 |
| ·风险与防范 | 第43-47页 |
| ·道德风险 | 第43-44页 |
| ·抵押物风险 | 第44页 |
| ·支付风险 | 第44-45页 |
| ·变现风险 | 第45-46页 |
| ·利率风险 | 第46页 |
| ·房价波动风险 | 第46-47页 |
| ·政策风险 | 第47页 |
| ·住房养老保险证券化 | 第47-50页 |
| 6. 模式推行的积极效应评价 | 第50-58页 |
| ·投保人 | 第50-52页 |
| ·保险机构 | 第52-53页 |
| ·家庭养老模式 | 第53-54页 |
| ·房地产市场 | 第54-55页 |
| ·社会保障部门 | 第55-56页 |
| ·国家政策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研究生在读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