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法律篇》标志柏拉图思想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 第1-13页 |
一 《法律篇》中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13-15页 |
(一) 理念 | 第13-14页 |
1 理念是“本体' | 第13页 |
2 理念法是自然法的渊源 | 第13-14页 |
(二) 灵魂与伦理 | 第14-15页 |
1 灵魂是万物的原动力 | 第14-15页 |
2 “美德即知识' | 第15页 |
二 《法律篇》中关于法的一般理论 | 第15-25页 |
(一) 法的产生 | 第15-19页 |
1 “理性的命令就是法” | 第15-16页 |
2 法产生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 第16-19页 |
(二) 法与正义 | 第19-22页 |
1 正义是“善” | 第19页 |
2 正义是体现全城邦利益 | 第19-20页 |
3 正义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 第20-21页 |
4 法是维护正义的手段 | 第21-22页 |
(三) 法与政权 | 第22-25页 |
1 法与政体演变关系密切 | 第22-24页 |
2 法构成混合政体的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三 《法律篇》中的关于法治的思想 | 第25-39页 |
(一) 法治的涵义 | 第26页 |
1 国家有公正的法律 | 第26页 |
2 法律得以遵守 | 第26页 |
(二) 立法 | 第26-34页 |
1 立法以获取最高善德为宗旨 | 第26-29页 |
2 立法以说服和惩罚为方法 | 第29页 |
3 法律应有序言、语言要精确 | 第29-31页 |
4 立法应注意地理环境等问题 | 第31-33页 |
5 法律需适时修订 | 第33-34页 |
(三) 司法 | 第34-37页 |
1 贤人依法执法 | 第34-36页 |
2 加强法律监督 | 第36-37页 |
(四) 守法 | 第37-39页 |
1 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 | 第37-38页 |
2 全民守法 | 第38-39页 |
四 《法律篇》中关于法律制度的论述 | 第39-52页 |
(一) 刑法 | 第39-45页 |
1 犯罪需受到刑罚处罚 | 第40-42页 |
2 罪刑相适应 | 第42-45页 |
(二) 民法 | 第45-48页 |
1 保护相邻权 | 第45页 |
2 禁止职业侵权 | 第45页 |
3 不当得利需归还 | 第45-46页 |
4 结婚是公民的义务 | 第46-47页 |
5 未婚子女有继承权 | 第47-48页 |
(三) 农业法.商业法和国际法 | 第48-51页 |
1 保护农产品和自然资源 | 第48-49页 |
2 限制商业和贸易 | 第49-50页 |
3 加强国际交往 | 第50-51页 |
(四) 诉讼法 | 第51-52页 |
1 “三审终审”制 | 第51-52页 |
2 所有权超过一定期限不受追究 | 第52页 |
结语 《法律篇》中法律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 第5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