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2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20-36页 |
1.1 柞蚕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1.1.1 柞蚕的地理分布 | 第20-21页 |
1.1.2 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改良、保存和利用 | 第21-23页 |
1.1.3 柞蚕的滞育和化性 | 第23页 |
1.1.4 柞蚕的体色 | 第23-24页 |
1.1.5 柞蚕品种资源的系统分类 | 第24-25页 |
1.1.6 柞蚕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 | 第25页 |
1.1.7 柞蚕的起源与传播 | 第25-28页 |
1.2 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1.2.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31页 |
1.2.2 分子系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3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6页 |
1.3.1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1.3.2 线粒体基因组DNA在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3-36页 |
第2章 引言 | 第36-41页 |
2.1 论文立题的原由 | 第36-38页 |
2.1.1 柞蚕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系统分类和遗传分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6-37页 |
2.1.2 柞蚕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变异及种内系统发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38页 |
2.2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第38-39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39-41页 |
2.3.1 利用RAPD标记技术进行柞蚕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研究 | 第39-40页 |
2.3.2 利用mtDNA序列分析进行柞蚕和野柞蚕的遗传变异和种内系统发育研究 | 第40-41页 |
第3章 柞蚕品种的DNA多态性分析 | 第41-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3.1.1 蚕品种 | 第41页 |
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41-42页 |
3.1.3 RAPD分析 | 第42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3.2.1 RAPD扩增结果 | 第42-44页 |
3.2.2 DNA多态性 | 第44页 |
3.2.3 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 第44-47页 |
3.2.4 品种遗传变异来源分析 | 第47页 |
3.3 讨论 | 第47-51页 |
3.3.1 实验材料的代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 第47-48页 |
3.3.2 柞蚕品种内个体间的DNA多态性 | 第48-49页 |
3.3.3 柞蚕杂种优势较低的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 第49页 |
3.3.4 遗传变异在品种间和品种内的分布与人工驯化时间的关系 | 第49-50页 |
3.3.5 品种选育的纯度与DNA多态性需求的平衡及其对柞蚕品种选育的启示 | 第50-51页 |
第4章 柞蚕品种资源的系统分类 | 第51-6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1-53页 |
4.1.2 基因组DNA模板的准备 | 第53页 |
4.1.3 PCR体系及扩增程序 | 第53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5页 |
4.2.1 RAPD扩增结果 | 第54-56页 |
4.2.2 品种(系)间的遗传距离 | 第56-57页 |
4.2.3 聚类分析 | 第57-65页 |
4.2.3.1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7-60页 |
4.2.3.2 建树方法 | 第60-61页 |
4.2.3.3 外群的选择 | 第61-64页 |
4.2.3.4 较优树的确定 | 第64-65页 |
4.2.3.5 聚类结果 | 第65页 |
4.3 讨论 | 第65-69页 |
4.3.1 数据分析方法及系统聚类树的选择 | 第65-66页 |
4.3.2 柞蚕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与相似性 | 第66-67页 |
4.3.3 柞蚕品种资源的聚类特点 | 第67页 |
4.3.4 柞蚕品种资源的系统分类 | 第67-69页 |
第5章 柞蚕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 第69-8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69页 |
5.1.2 分析方法 | 第69-7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0-81页 |
5.2.1 体色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 第70-73页 |
5.2.2 化性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 第73-76页 |
5.2.3 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 第76-80页 |
5.2.4 体色、化性、地理群体的遗传分化比较 | 第80-81页 |
5.3 讨论 | 第81-85页 |
5.3.1 应用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检测柞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81-82页 |
5.3.2 柞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 第82-83页 |
5.3.3 柞蚕地理群体遗传分化的影响因素 | 第83页 |
5.3.4 柞蚕化性的遗传分化及培育1化性品种在系统分类中的地位 | 第83-85页 |
第6章 柞蚕与野柞蚕的mtDNA全序列比较 | 第85-11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8页 |
6.1.1 材料 | 第85页 |
6.1.2 柞蚕线粒体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85-86页 |
6.1.3 柞蚕线粒体全序列测定的策略 | 第86页 |
6.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86页 |
6.1.5 PCR扩增 | 第86页 |
6.1.6 扩增片段的回收 | 第86-87页 |
6.1.7 DNA序列测定 | 第87-88页 |
6.1.8 柞蚕线粒体基因组DNA序列分析 | 第88页 |
6.1.9 进化分析 | 第88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8-112页 |
6.2.1 线粒体全基因组的PCR扩增 | 第88-89页 |
6.2.2 基因结构与基因排列 | 第89-101页 |
6.2.3 核苷酸组成 | 第101-103页 |
6.2.4 AT富集区的串联重复序列 | 第103页 |
6.2.5 tRNA基因 | 第103-107页 |
6.2.6 rRNA基因 | 第107-108页 |
6.2.7 蛋白编码基因 | 第108-110页 |
6.2.8 柞蚕在昆虫纲中的系统进化地位 | 第110-112页 |
6.3 讨论 | 第112-115页 |
6.3.1 柞蚕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与组成特点 | 第112-113页 |
6.3.2 柞蚕的系统进化地位 | 第113页 |
6.3.3 柞蚕与野柞蚕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异及二者的分化 | 第113-115页 |
第7章 柞蚕mtDNA AT富集区和tRNA~(Met)基因序列的多态性 | 第115-122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6页 |
7.1.1 材料 | 第115页 |
7.1.2 PCR扩增 | 第115页 |
7.1.3 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 第115-116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0页 |
7.2.1 柞蚕mtDNA AT富集区和tRNA~(Met)基因的PCR扩增 | 第116页 |
7.2.2 柞蚕mtDNA AT富集区和tRNA~(Met)基因序列的RFLP分析 | 第116-117页 |
7.2.3 柞蚕mtDNA AT富集区和tRNA~(Met)基因序列的多样性 | 第117-120页 |
7.2.4 基于mtDNA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 第120页 |
7.3 讨论 | 第120-122页 |
7.3.1 柞蚕mtDNA AT富集区和tRNA~(Met)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120-121页 |
7.3.2 基于线粒体DNA的系统发育分析与基于核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比较 | 第121-122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22-124页 |
8.1 柞蚕品种的遗传基础 | 第122页 |
8.2 柞蚕品种资源的系统分类 | 第122页 |
8.3 柞蚕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 第122-123页 |
8.4 柞蚕和野柞蚕的mtDNA全序列比较 | 第123页 |
8.5 柞蚕mtDNA AT富集区和tRNA~(Met)基因序列的多态性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8页 |
附录Ⅰ 28样品的RAPD标记原始表 | 第138-140页 |
附录Ⅱ 70个样品的RAPD标记原始表 | 第140-150页 |
附录Ⅲ 学习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