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可持续性

导论第1-16页
 1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13页
 2 、 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3 、 内容结构及中心思想第14-15页
 4 、 论文新意及有所进步的观点第15页
 5 、 几点限定第15-16页
第一章 城市化战略可持续性与“以人为本”第16-52页
 第一节 对城市化本质及城市化战略可持续性的理解和认识第16-23页
  一、 理论界对“城市化”概念与内涵的不同界定第16-17页
  二、 我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三、 对城市化本质及城市化主体的重新认识第18-20页
  四、 对城市化战略可持续性的理解第20-23页
   1 城市化战略第20页
   2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性第20-22页
   3 城市化战略与可持续性第22-23页
 第二节 城市化战略可持续性与“以人为本”的内在逻辑关系第23-27页
  一、 “以人为本”--人是根本和目的,不是手段第23-25页
  二、 论人的非终极性第25-26页
  三、 城市化战略可持续性与“以人为本“的内在逻辑统一第26-27页
 第三节 “以人为本”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27-44页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本思想的解析第27-32页
   1 儒家传统文化对“人”本思想的理解第27-28页
   2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人”的发现第28-30页
   3 建国以来我国政治决策层对“人”之利益的关注第30-32页
  二、 人的利益与需求第32-39页
   1 对追求利益最大化理性“经济人”的评价第32-35页
   2 人的需求层次说第35-37页
   3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一般理解第37-39页
  三、 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39-44页
   1 西方哲学中“人”的“自我实现”第39-4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第40-42页
   3 现当代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解第42-44页
 第四节 城市、城市化与人的需求和发展第44-52页
  一、 城市的产生与人的需求第44-48页
   1 城市是人类安全需要的产物第44-45页
   2 城市是人类交换需求和社会分工的产物第45-47页
   3 城市与人的需求满足之间的内在关系第47-48页
  二、 城市化、生产力发展与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第48-52页
第二章 城市化战略可持续性与城市化发展规律第52-81页
 第一节 城市化发展规律第52-60页
  一、 城市化过程的阶段性规律第52-56页
  二、 城市化聚集规律与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第56-57页
  三、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第57-58页
  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平衡发展规律第58-60页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60-64页
  一、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原动力第60-61页
  二、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61页
  三、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第61-62页
  四、 信息产业是城市化的长久持续动力第62-63页
  五、 制度变迁是城市化发展的制度保证第63-64页
 第三节 城市化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模式第64-66页
  一、 城市化的表现形式第64-65页
  二、 城市化的发展模式第65-66页
 第四节 加快城市化步伐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66-81页
  一、 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选择与不可跳跃性第66-67页
  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三步走”战略第67-73页
   1 不能跳跃的社会历史发展形态(阶段)第67-68页
   2 社会阶段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第68-69页
   3 社会形态与社会制度第69-70页
   4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70-72页
   5 “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第72-73页
  三、 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第73-81页
   1 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第73-75页
   2 城市化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第75-77页
   3 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比较第77-79页
   4 加快城市化进程也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第79-81页
第三章 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第81-118页
 第一节 国外城市化历程的回顾第81-88页
  一、 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的基本特点第81-84页
   1 、 基本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道路第81-84页
   2 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城市化发展第84页
  二、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第84-88页
   1 超越社会发展阶段与背离经济发展规律的城市化历程第85-87页
   2 不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虚假城市化”第87-88页
 第二节 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反思第88-118页
  一、 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反思第89-93页
   1 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第89页
   2 超越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发展阶段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第89-92页
   3 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成就与代价第92-93页
  二、 受工业化政策影响的城市化道路第93-108页
   1 城市化战略方针的历史回顾第93-98页
   2 建国后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第98-99页
   3 建国后我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第99-102页
   4 城市化滞后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第102-108页
  三、 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实际后果与“以人为本”宗旨的偏差第108-118页
   1 勉强维持温饱生活的前三十年第108-109页
   2 改革开放后的低水平小康与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第109-113页
   3 “农民工进城”--是“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的表现吗?第113-118页
第四章 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近期目标:农村工业化与提高城市竞争力第118-157页
 第一节 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第118-137页
  一、 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第118-119页
  二、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第119-123页
   1 农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第119-121页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121页
   3 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第121-122页
   4 农业社会结构调整第122-123页
  三、 农村工业化的核心--农业产业化第123-127页
   1 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主题第123-124页
   2 我国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的客观原因第124页
   3 我国农村产业化的发展现状第124-125页
   4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形式第125-126页
   5 农业产业化对城镇化进程的促进作用第126-127页
  四、 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提升重点、城镇化发展的载体第127-134页
   1 我国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及急剧回落的历史回顾第127-129页
   2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29页
   3 乡镇企业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第129-131页
   4 乡镇企业创新及发展方向第131-132页
   5 以乡镇企业为主要载体的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第132-134页
  五、 由我国农村工业化引起的理论思考第134-137页
   1 提出问题第134页
   2 马克思主义关于集体化或合作化理论第134-135页
   3 对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理论思考第135-137页
 第二节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第137-140页
  一、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第137-138页
  二、 以城市化推进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138-139页
  三、 以城市化全面带动方兴未艾的第三产业发展第139-140页
 第三节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第140-157页
  一、 关于城市竞争力第140-142页
  二、 城市形象与城市功能定位第142-148页
   1 城市形象第142-143页
   2 城市功能第143-144页
   3 城市形象与城市功能定位第144-148页
  三、 经营城市第148-152页
   1 城市规划与建设第149-150页
   2 “城中村”:城市化的遗留问题、城市现代化的盲区第150-151页
   3 经营城市的几个误区第151-152页
  四、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第152-153页
  五、 论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第153-157页
第五章 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长期目标--城市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157-199页
 第一节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第158-170页
  一、 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及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第158-162页
   1 “现代化”的有关理论第158-160页
   2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现状第160页
   3 中国现代化的现状第160-162页
  二、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第162-164页
   1 城市现代化的涵义第162页
   2 城市化与现代化第162-163页
   3 城市现代化特征及实现形式第163-164页
  三、 数字城市--现代城市的未来第164-170页
   1 数字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第165页
   2 何谓“数字城市”第165-167页
   3 数字城市对现代城市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第167-168页
   4 数字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第168-169页
   5 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现状第169-170页
 第二节 生态城市--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理想家园第170-180页
  一、 “理性经济人”行为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第170-171页
  二、 建设生态城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第171-173页
  三、 关于生态城市第173-177页
   1 生态城市的特征表现第174-175页
   2 生态城市与“以人为本”第175-177页
   3 生态城市的建设第177页
  四、 我国生态城市的现状与未来第177-180页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180-199页
  一、 “失衡的中国”第180-184页
   1 城乡差距第181页
   2 “农民工”形成的渊源第181-184页
  二、 “效率与公平”第184-192页
   1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效率与公平”第184-186页
   2 解读“效率与公平”第186-190页
   3 我国的“效率与公平”第190-192页
  三、 “公平的正义”第192-195页
  四、 “农民的终结”、城乡一体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第195-199页
   1 “农民的终结”第195-196页
   2 城乡一体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第196-199页
结语第199-20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00-212页
后记第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都县吉石坝养鸡场主要病毒性疾病免疫监测
下一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地区配置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