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1-38页 |
1 型钢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2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基本概念 | 第21页 |
3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基本机理 | 第21-22页 |
4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研究的基本问题 | 第22-25页 |
·型钢混凝土结构和构件计算理论 | 第22-23页 |
·型钢混凝土构件中剪力传递问题 | 第23-24页 |
·型钢混凝土结构中的粘结锚固问题 | 第24页 |
·有限元分析中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问题 | 第24-25页 |
5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基本方程 | 第25-26页 |
6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研究的发展 | 第26-31页 |
·钢板与混凝土粘结强度的研究 | 第26页 |
·型钢与混凝土粘结强度的研究 | 第26-30页 |
·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研究 | 第30-31页 |
7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2页 |
·型钢混凝土粘结机理的揭示 | 第31页 |
·影响型钢混凝土粘结性能的主要因素的确定 | 第31-32页 |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确定 | 第32页 |
8 本章小结 | 第32页 |
9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38-69页 |
1 试验方法研究 | 第38-41页 |
·型钢混凝土粘结应力的测试方法 | 第38-39页 |
·内置式钢-混凝土电子滑移传感器研制 | 第39-41页 |
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1-44页 |
·试验加载方案 | 第41页 |
·试验测量方案 | 第41-43页 |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43-44页 |
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53页 |
·试验过程分析 | 第44-45页 |
·试验P-S曲线及其特征 | 第45-50页 |
·裂缝形态及发展过程 | 第50-53页 |
·试件内部情况观察分析 | 第53页 |
4 型钢应变和内部滑移测试结果分析 | 第53-64页 |
·荷载上升段型钢应变测试结果 | 第53-56页 |
·下降段的型钢应变分布 | 第56页 |
·滑移测量结果 | 第56-64页 |
5 对比试验的试验结果 | 第64-67页 |
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第三章 粘结强度研究 | 第69-90页 |
1 P-S曲线的特征点 | 第69-70页 |
2 主要锚固条件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第70-73页 |
·混凝土强度 | 第71页 |
·保护层厚度 | 第71-72页 |
·配钢率 | 第72页 |
·锚固长度 | 第72-73页 |
·横向配箍率 | 第73页 |
3 特征强度值的统计回归 | 第73-77页 |
·初始滑移粘结强度 | 第73-74页 |
·极限粘结强度 | 第74页 |
·残余粘结强度 | 第74页 |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4-77页 |
4 粘结强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及修正 | 第77-81页 |
5 锚固可靠度分析 | 第81-89页 |
·极限状态方程和统计资料 | 第81-82页 |
·可靠指标和可靠度分析 | 第82-89页 |
6 本章小结 | 第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0页 |
第四章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 | 第90-126页 |
1 平均粘结强度和加载端滑移的(?)-S_l本构关系 | 第90-94页 |
·特征滑移值的统计回归 | 第90-91页 |
·(?)-S_l本构模型的描述 | 第91-94页 |
2 粘结应力的研究 | 第94-111页 |
·型钢混凝土等效粘结应力的研究 | 第94-107页 |
·荷载上升段等效粘结应力 | 第94-106页 |
·荷载上升段型钢等效应变 | 第94-102页 |
·荷载上升段的等效粘结应力 | 第102-106页 |
·荷载下降段的等效粘结应力 | 第106-107页 |
·型钢混凝土粘结应力 | 第107-108页 |
·型钢混凝土局部最大粘结应力 | 第108-111页 |
3 粘结滑移的研究 | 第111-118页 |
4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研究 | 第118-125页 |
·不同锚固深度处的τ-S曲线 | 第118-121页 |
·基准曲线(?)-S_l | 第121-122页 |
·位置函数F(x)和G(x)的确定 | 第122-124页 |
·考虑位置变化的τ-S本构关系 | 第124-125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6页 |
第五章 ANSYS程序验证 | 第126-147页 |
1 ANSYS程序计算原理和方法 | 第126-135页 |
·单元类型 | 第126-128页 |
·混凝土的材料性质 | 第128-134页 |
·本构关系 | 第128-131页 |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 | 第131-134页 |
·钢材材料性质 | 第134-135页 |
2 ANSYS应用实例:两对称集中荷载下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模拟 | 第135-145页 |
·单元类型 | 第135页 |
·材料性质 | 第135-136页 |
·建立模型 | 第136-137页 |
·模型求解 | 第137-138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38-145页 |
·荷载-位移曲线 | 第138-140页 |
·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比较 | 第140页 |
·钢筋应力发展曲线 | 第140-142页 |
·特征截面应力、应变分布图 | 第142-144页 |
·梁弯剪段剪应力、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 第144-145页 |
·裂缝形态及发展过程 | 第145页 |
3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7页 |
第六章 推出试验的ANSYS模拟 | 第147-197页 |
1 推出试件的ANSYS有限元模拟方法 | 第147-160页 |
·几何形状及尺寸 | 第147页 |
·单元类型 | 第147-149页 |
·材料性质 | 第149-150页 |
·钢材材料性质 | 第149页 |
·混凝土材料性质 | 第149-150页 |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第150-156页 |
·型钢混凝土连接面上的相互作用 | 第150-151页 |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应用 | 第151-153页 |
·位置函数的处理 | 第153-155页 |
·翼缘内侧、腹板和翼缘外侧的分别考虑 | 第155-156页 |
·ANSYS模型中F-D曲线的确定 | 第156-158页 |
·建模与单元网格划分 | 第158-160页 |
2 试件计算参数汇总 | 第160页 |
3 不考虑位置函数的推出试件ANSYS模拟 | 第160-167页 |
·荷载-加载端、自由端滑移曲线 | 第161-166页 |
·粘结特征强度和特征滑移 | 第166-167页 |
4 锚固条件的验证 | 第167-171页 |
·混凝土强度 | 第167页 |
·横向配箍率 | 第167-168页 |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 第168页 |
·锚固长度 | 第168-171页 |
5 考虑位置函数的推出试件ANSYS模拟 | 第171-195页 |
·荷载-加载端、自由端滑移曲线 | 第171-176页 |
·粘结特征强度和特征滑移 | 第176-178页 |
·位置函数的进一步修正 | 第178-179页 |
·考虑修正后位置函数的推出试件ANSYS模拟 | 第179-186页 |
·荷载-加载端、自由端滑移曲线 | 第179-185页 |
·粘结特征强度和特征滑移验证 | 第185-186页 |
·粘结滑移基本变量分布 | 第186-195页 |
·型钢应力、应变发展 | 第186页 |
·混凝土应力、应变发展 | 第186页 |
·型钢应变、型钢应力分布 | 第186-188页 |
·混凝土应力、混凝土应变分布 | 第188-190页 |
·粘结应力分布 | 第190-193页 |
·滑移分布分布 | 第193-195页 |
·裂缝形态图 | 第195页 |
6 本章小结 | 第195-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197页 |
第七章 型钢混凝土梁ANSYS分析 | 第197-218页 |
1 不考虑粘结滑移的型钢混凝土简支梁的ANSYS数值模拟 | 第197-202页 |
·型钢混凝土梁的截面尺寸和几何 | 第197页 |
·建立FEM模型 | 第197-200页 |
·单元类型 | 第197-198页 |
·材料模型 | 第198页 |
·建立模型 | 第198-200页 |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200-202页 |
·荷载-位移曲线 | 第200-201页 |
·开裂荷载、极限荷载、挠度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 第201-202页 |
2 考虑粘结滑移的型钢混凝土简支梁的ANSYS数值模拟 | 第202-216页 |
·建立FEM模型 | 第202-206页 |
·粘结滑移单元 | 第202页 |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第202页 |
·ANSYS模型中F-D曲线的确定 | 第202-204页 |
·建立模型 | 第204-206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06-216页 |
·荷载-位移曲线 | 第206-207页 |
·开裂荷载、极限荷载、挠度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 第207-208页 |
·钢筋和型钢应力、应变的发展过程 | 第208-209页 |
·混凝土应变的发展过程、型钢应变的发展过程 | 第209-211页 |
·型钢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分布 | 第211-213页 |
·裂缝发展过程 | 第213-214页 |
·各梁的跨中应力、应变变化图 | 第214-216页 |
·裂缝分布对比 | 第216页 |
3 本章小结 | 第216-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1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218-228页 |
1 型钢混凝土粘结锚固设计建议 | 第218-222页 |
·临界保护层厚度 | 第218-220页 |
·临界锚固长度设计建议 | 第220-221页 |
·横向配箍形式及配箍率 | 第221页 |
·粘结强度计算 | 第221-222页 |
·其他设计建议 | 第222页 |
2 论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222-227页 |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论 | 第222-22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26-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28页 |
附录 | 第228-230页 |
附录一: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228-229页 |
附录二: 参加科研项目 | 第229页 |
附录三: 专利申请 | 第229-230页 |
致谢 | 第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