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床韵律层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6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第1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9-14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9页 |
| ·地层 | 第9-10页 |
| ·结晶基底 | 第9页 |
| ·褶皱基底 | 第9页 |
| ·沉积盖层 | 第9-10页 |
| ·构造 | 第10-11页 |
| ·南北向构造 | 第10-11页 |
| ·东西向构造 | 第11页 |
| ·岩浆岩 | 第11-12页 |
| ·构造演化与成矿 | 第12-14页 |
| 第2章 矿床特征 | 第14-22页 |
| ·赋矿岩体特征 | 第14页 |
| ·矿体特征 | 第14-17页 |
| ·矿石组构特征 | 第17-19页 |
| ·矿石构造 | 第17页 |
| ·矿石结构 | 第17-19页 |
| ·矿石物质成分 | 第19-22页 |
| ·矿石矿物成分 | 第19-21页 |
| ·矿石化学成分 | 第21-22页 |
| 第3章 矿体韵律特征 | 第22-35页 |
| ·岩石学特征的变化 | 第22-27页 |
| ·矿石组构的变化 | 第22-25页 |
| ·矿物成分及含量的变化 | 第25-27页 |
| ·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 | 第27-33页 |
| ·矿石化学成分变化特征 | 第27-31页 |
| ·稀土元素变化特征 | 第31-33页 |
| ·矿物包裹体爆裂温度变化特征 | 第33-35页 |
| 第4章 矿床成因分析 | 第35-42页 |
| ·成岩期 | 第35-36页 |
| ·主成矿期 | 第36-39页 |
| ·热液期 | 第39-40页 |
| ·矿物包裹体爆裂温度变化特征 | 第40页 |
| ·矿床成因探讨 | 第40-42页 |
| 第5章 朱家包包矿段采矿模型 | 第42-52页 |
| ·攀枝花铁矿选冶流程 | 第42-44页 |
| ·主要利用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选冶特性 | 第44-45页 |
| ·铁(TFe)的赋存状态及其选冶特性 | 第44页 |
| ·钛的赋存状态及其选冶特性 | 第44-45页 |
| ·钒的赋存状态及其选冶特性 | 第45页 |
| ·采矿模型的建立 | 第45-49页 |
| ·模型建立的目的及意义 | 第45页 |
| ·模型建立原则 | 第45-46页 |
| ·模型建立 | 第46-48页 |
| ·模型评价及说明 | 第48-49页 |
| ·提高钛回收率的最佳模型 | 第49-52页 |
| ·最佳模型建立 | 第49-51页 |
| ·模型评价及使用说明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第57-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