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7页 |
1 小麦品质及育种 | 第9-10页 |
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 第10-16页 |
2.1 HMW-GS编码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和命名 | 第10-12页 |
2.2 HMW-GS基因的表达 | 第12页 |
2.3 HMW-GS的分子结构 | 第12-15页 |
2.3.1 HMW-GS的一级结构 | 第12-14页 |
2.3.2 HMW-GS的空间结构 | 第14-15页 |
2.4 HMW-GS与品质的关系 | 第15-16页 |
3 禾谷类贮藏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 第16-27页 |
3.1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 | 第16-20页 |
3.1.1 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 | 第16-18页 |
3.1.2 杂交瘤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3.1.3 几种融合细胞克隆化方法比较 | 第19-20页 |
3.2 针对微量和弱免疫原性抗原制成单抗的新方法 | 第20-21页 |
3.2.1 免疫载体 | 第20页 |
3.2.2 改进的免疫途径 | 第20-21页 |
3.3 免疫筛减法(Subtractive Immunosuppression) | 第21-23页 |
3.3.1 理论基础 | 第21页 |
3.3.2 基本方法 | 第21-22页 |
3.3.3 研究进展 | 第22页 |
3.3.4 方法小结 | 第22-23页 |
3.4 禾谷类贮藏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3-27页 |
3.4.1 单克隆抗体生产的策略 | 第23-24页 |
3.4.2 面筋蛋白单克隆抗体在禾谷类应用研究 | 第24-27页 |
第二章 HMW-GS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7-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1.1 材料 | 第27-28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1.1.3 仪器 | 第2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1.2.1 抗原制备 | 第28-29页 |
1.2.2 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 第29-33页 |
1.2.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3页 |
1.2.4 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 | 第33-35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5-41页 |
2.1 抗原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 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 第36-39页 |
2.3 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3.1 影响细胞融合效果的因素 | 第41页 |
3.2 杂交瘤细胞克隆化方法及效果分析 | 第41-43页 |
附: 主要溶液 | 第43-47页 |
第三章 HMW-GS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及HMW-GS编码基因的cDNA克隆 | 第47-6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52页 |
1.1 材料和仪器 | 第47-48页 |
1.2 方法 | 第48-52页 |
1.2.1 免疫印迹 | 第48-49页 |
1.2.2 cDNA表达文库的免疫筛选 | 第49-51页 |
1.2.3 阳性克隆的质粒化和PCR鉴定 | 第51-52页 |
1.2.4 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2.1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第52-55页 |
2.1.1 单克隆抗体与普通小麦种子贮藏蛋白结合特性分析 | 第52-53页 |
2.1.2 单克隆抗体与粗山羊草、硬粒小麦及其它禾谷类作物种子贮藏蛋白反应特性分析 | 第53-55页 |
2.2 cDN表达文库的免疫筛选 | 第55-56页 |
2.3 阳性克隆的质粒化和PCR鉴定 | 第56页 |
2.4 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56-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3.1 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的鉴定 | 第58页 |
3.2 cDNA表达文库免疫筛选的具体过程分析 | 第58页 |
3.3 提高cDNA表达文库免疫筛选效率的可能途径和方法 | 第58-60页 |
附: 主要溶液 | 第60-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8页 |
附录: 序列测定图 | 第78-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