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1.1 骨缝的生物学特性 | 第9-11页 |
1.2 目前国内外有关骨缝受张力作用后改建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骨形成蛋白的理化特性 | 第12-13页 |
1.4 碱性磷酸酶的理化特性 | 第13-14页 |
1.5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4-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1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5页 |
2.1.2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15-16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6-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21页 |
2.2.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第17页 |
2.2.2 矫治装置的设计 | 第17-18页 |
2.2.3 H.E.切片的制作 | 第18页 |
2.2.4 BMPs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2.2.4.1 BMPs-McAb免疫组化SP法染色 | 第18-19页 |
2.2.4.2 BMPs含量的定量分析 | 第19-20页 |
2.2.5 AKP组织化学染色及细胞计数 | 第20页 |
2.2.5.1 偶氮色素法AKP组织化学染色 | 第20页 |
2.2.5.2 AKP染色阳性表达的成骨细胞的计数 | 第20页 |
2.2.6 统计学方法 | 第20-21页 |
结果 | 第21-33页 |
3.1 矫治装置的变化情况 | 第21页 |
3.2 实验动物大体情况 | 第21-22页 |
3.3 骨缝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22-23页 |
3.4 BMPs免疫组化染色后显微图像分析结果 | 第23-31页 |
3.4.1 骨缝组织骨—骨缝边缘长 | 第23-25页 |
3.4.2 骨缝组织面积 | 第25-27页 |
3.4.3 骨缝组织面积积分光密度 | 第27-29页 |
3.4.4 骨缝组织平均光密度 | 第29-31页 |
3.5 成骨细胞的AKP染色阳性表达率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41页 |
4.1 研究扩张力作用下骨缝改建的临床意义 | 第33-34页 |
4.2 关于本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34-35页 |
4.3 本实验BMPs的测定原理 | 第35-37页 |
4.4 实验中成骨指标的定量分析 | 第37-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42-43页 |
附图 | 第43-46页 |
发表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