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种源试验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1 林木种源试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2 林木种源试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1.2.1 不同种源种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12页 |
1.1.2.2 不同种源苗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12-14页 |
1.1.3 林木种源试验的研究趋势 | 第14-15页 |
1.2 棕榈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棕榈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 第15页 |
1.2.2 棕榈的繁殖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1.2.2.1 棕榈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 第15-16页 |
1.2.2.2 棕榈育苗技术研究 | 第16页 |
1.2.3 棕榈的抗寒性研究 | 第16-17页 |
1.2.4 棕榈的应用价值研究 | 第17-18页 |
1.2.4.1 食用价值 | 第17页 |
1.2.4.2 药用价值 | 第17-18页 |
1.2.4.3 观赏价值 | 第18页 |
1.2.4.4 工业价值 | 第18页 |
1.2.5 棕榈研究展望 | 第18-19页 |
1.3 选题依据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1 不同种源棕榈种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0页 |
1.4.2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20页 |
1.4.3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 第20页 |
1.4.4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抗旱性、抗寒性的研究 | 第20页 |
1.4.5 不同种源棕榈的综合评价与初步选择 | 第20-2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不同种源棕榈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2-3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1 种子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23页 |
2.2.2 种子品质指标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2.1 种子含水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2.2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 第23页 |
2.2.2.3 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2.4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 第24页 |
2.2.3 种子内含物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2.4.1 不同种源棕榈种子形态指标比较 | 第24-25页 |
2.4.2 不同种源棕榈种子品质指标比较 | 第25-27页 |
2.4.2.1 种子千粒重 | 第25-26页 |
2.4.2.2 种子发芽指标 | 第26页 |
2.4.2.3 种子生活力 | 第26-27页 |
2.4.3 不同种源棕榈种子内含物含量比较 | 第27-28页 |
2.4.4 种子特性与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页 |
2.4.5 种子指标聚类分析 | 第28-30页 |
2.5 不同地理种源棕榈种子质量综合评价 | 第30页 |
2.6 小结与讨论 | 第30-33页 |
2.6.1 小结 | 第30-31页 |
2.6.2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性状变异研究 | 第33-47页 |
3.1 试验地概况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3 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 第34页 |
3.3.1 苗高、地径生长量的测定 | 第34页 |
3.3.2 生物量及根系生长状况的测定 | 第34页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4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4-45页 |
3.5.0 不同种源棕榈2年生苗生长节律变异 | 第34-35页 |
3.5.0.1 苗高生长节律 | 第34-35页 |
3.5.0.2 地径生长节律 | 第35页 |
3.5.1 不同种源棕榈2年生苗生长期的划分 | 第35-38页 |
3.5.2 不同种源棕榈苗高、地径生长量变异 | 第38-40页 |
3.5.2.1 1年生苗生长量变异 | 第38-39页 |
3.5.2.2 2年生苗苗高、地径生长量变异 | 第39-40页 |
3.5.3 不同种源棕榈2年生苗根系生长变异 | 第40-41页 |
3.5.4 不同种源棕榈2年生苗生物量变异 | 第41页 |
3.5.5 苗期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3.5.6 生长指标与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3.5.7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生长的综合评价 | 第43-45页 |
3.5.7.1 不同种源棕榈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 第43-44页 |
3.5.7.2 不同种源棕榈隶属函数分析及综合评价 | 第44-45页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3.6.1 小结 | 第45-46页 |
3.6.2 讨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生理生化特性变异研究 | 第47-58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7页 |
4.2.1 苗期光合指标的测定 | 第47页 |
4.2.2 苗期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4.3.1 不同种源苗期光合指标的比较分析 | 第47-51页 |
4.3.1.1 净光合速率的比较 | 第47-48页 |
4.3.1.2 蒸腾速率的比较 | 第48-49页 |
4.3.1.3 气孔导度的差异 | 第49页 |
4.3.1.4 胞间CO2浓度的差异 | 第49-50页 |
4.3.1.5 水分利用率的差异 | 第50页 |
4.3.1.6 光能利用率的差异 | 第50-51页 |
4.3.2 不同种源苗期生化指标的比较分析 | 第51-53页 |
4.3.2.1 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 第51-52页 |
4.3.2.2 硝态氮含量的差异 | 第52页 |
4.3.2.3 根系活力的差异 | 第52-53页 |
4.3.3 棕榈苗期生理特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4.3.4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综合评价 | 第54-56页 |
4.3.4.1 不同种源棕榈生理生化特性主成分分析 | 第54-55页 |
4.3.4.2 不同种源棕榈生理生化特性隶属函数分析 | 第55-56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6-58页 |
4.4.1 小结 | 第56-57页 |
4.4.2 讨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抗性研究及综合评价 | 第58-7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58-59页 |
5.1.2.1 抗旱性试验设计 | 第58-59页 |
5.1.2.2 抗寒性试验设计 | 第59页 |
5.1.3 指标测定方法 | 第59-60页 |
5.1.3.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59页 |
5.1.3.2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59页 |
5.1.3.3 光合指标的测定 | 第59-60页 |
5.1.3.4 复水后存活率的统计 | 第60页 |
5.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6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0-70页 |
5.2.1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抗旱性比较 | 第60-65页 |
5.2.1.1 处理期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第60-61页 |
5.2.1.2 干旱处理下不同种源棕榈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61-64页 |
5.2.1.3 干旱处理下不同种源棕榈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第64页 |
5.2.1.4 干旱胁迫下不同种源棕榈光合参数的差异 | 第64-65页 |
5.2.1.5 不同种源棕榈幼苗复水后存活率差异 | 第65页 |
5.2.2 不同种源棕榈抗寒性分析 | 第65-68页 |
5.2.2.1 叶片相对电导率与处理温度的关系 | 第65-66页 |
5.2.2.2 叶片伤害率与处理温度的关系 | 第66-67页 |
5.2.2.3 低温处理下棕榈不同种源半致死温度的确定 | 第67-68页 |
5.2.3 不同种源棕榈抗性综合评价 | 第68-69页 |
5.2.4 棕榈种源苗期变异综合评价 | 第69-70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70-73页 |
5.3.1 小结 | 第70-71页 |
5.3.2 讨论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3-7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6.1.1 不同种源棕榈种子生物学特性变异 | 第73页 |
6.1.2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生长性状变异 | 第73页 |
6.1.3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生理生化特性变异 | 第73页 |
6.1.4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抗旱性研究 | 第73-74页 |
6.1.5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抗寒性研究 | 第74页 |
6.1.6 不同种源棕榈苗期综合评价及初步筛选 | 第74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