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菌类论文--半知菌纲论文

李瑟组镰孢霉的遗传研究

摘要(中、英文)第1-12页
引  言第12-14页
文献综述第14-36页
 1 李瑟组镰孢霉的概述第14-22页
  1.1 李瑟组镰孢霉的分类地位及演变第14-15页
  1.2 李瑟组镰孢霉的有性生殖生物学第15-19页
   1.2.1 交配群(生物学种)第15-17页
    1.2.1.1 交配群(生物学种)与形态学种的关系第16页
    1.2.1.2 交配群与寄主的关系第16-17页
   1.2.2 交配型第17-19页
    1.2.2.1 交配型的发现及其与性别的关系第17-18页
    1.2.2.2 交配型的作用第18-19页
  1.3 串珠镰孢霉的营养体亲和性和营养体亲和群第19-22页
   1.3.1 营养体亲和性(Vegetative compatibility)第19-20页
   1.3.2 营养体亲和性和营养体亲和群分析的意义第20页
   1.3.3 串珠镰孢霉VCG与有性繁殖交配的关系第20-21页
   1.3.4 异核体第21-22页
 2 真菌中氮代谢的遗传调控第22-28页
  2.1 真菌可利用的氮源第22-24页
  2.2 nit突变体(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体)的诱变原理第24-25页
  2.3 真菌氮代谢的有关调节酶基因的遗传第25-28页
 3 李瑟组镰孢霉的群体遗传研究第28-36页
  3.1 研究群体遗传学的内容和意义第28-30页
  3.2 影响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因素第30页
  3.3 群体遗传研究的遗传标记第30-34页
   3.3.1 遗传标记的发展第30-31页
   3.3.2 植物病原真菌的遗传标记第31-32页
   3.3.3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子遗传标记第32-34页
    3.3.3.1 同工酶第32页
    3.3.3.2 RFLP第32-33页
    3.3.3.3 AFLP第33页
    3.3.3.4 RAPD第33-34页
  3.4 李瑟组镰孢霉的群体遗传第34-36页
材料与方法第36-47页
 4 实验材料第36-39页
  4.1 供试菌株第36-38页
  4.2 培养基第38-39页
  4.3 仪器第39页
  4.4 设备第39页
 5 研究方法第39-47页
  5.1 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体(nit)的诱变与表型鉴定第39-40页
  5.2 含钼协同因子基因位点的测定第40页
   5.2.1 突变体的获得第40页
   5.2.2 生理表型互补测定第40页
  5.3 硝酸盐还原途径有关酶的有性遗传第40-41页
   5.3.1 有性杂交的方法及其后期的管理和单孢分离第40-41页
   5.3.2 nitB、nitC间的杂交组合第41页
   5.3.3 nitD与野生型间的杂交组合第41页
  5.4 串珠镰孢霉异核体的形成及其遗传稳定性的研究第41-42页
   5.4.1 突变体的获得第41-42页
   5.4.2 异核体的获得第42页
   5.4.3 异核体稳定性的研究第42页
    5.4.3.1 异核体的继代培养第42页
    5.4.3.2 异核体的单孢分离第42页
  5.5 串珠镰孢霉形成色素能力的遗传第42-43页
   5.5.1 无性后代形成色素能力的遗传稳定性第42页
   5.5.2 形成色素能力的遗传第42-43页
    5.5.2.1 产生不同色素的菌株间的杂交第43页
    5.5.2.2 后代中雌性可育性的测定第43页
    5.5.2.3 有性后代间的杂交及其后代的分离第43页
  5.6 串珠镰孢霉的群体遗传第43-47页
   5.6.1 菌丝体的培养与收集第43-44页
   5.6.2 DNA的提取与定量检测第44-45页
   5.6.3 引物筛选第45页
   5.6.4 反应程序第45-46页
   5.6.5 电泳检测第46页
   5.6.6 数据处理第46-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65页
 6 串珠镰孢霉氮代谢的遗传调控第47-52页
  6.1 诱变培养基的确定第47页
  6.2 串珠镰孢霉含钼协同因子基因位点的测定第47-50页
   6.2.1 突变体的获得第47页
   6.2.2 生理表型互补测定基因位点第47-50页
  6.3 含不同标记突变体间的有性杂交第50-52页
   6.3.1 E交配群有性杂交组合及其有性后代的单孢分离第50-52页
   6.3.2 A交配群间的有性杂交第52页
 7 串珠镶孢霉异核体的形成及其遗传稳定性第52-55页
  7.1 异核体的形成第52-53页
  7.2 异核体的遗传稳定性第53-55页
 8 串珠镰孢霉形成色素能力的遗传第55-58页
  8.1 无性后代形成色素能力的遗传稳定性第55页
  8.2 产不同色素的菌株间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第55-58页
 9 串珠镰孢霉的群体遗传结构第58-65页
  9.1 引物的筛选第58页
  9.2 RAPD图谱与菌株来源的相关性分析第58-59页
  9.3 不同群体的RAPD聚类分析第59-60页
  9.4 不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遗传相似性第60-62页
  9.5 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与基因流分析第62-65页
讨论与结论第65-76页
 10 讨论第65-74页
 11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5页
致  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药消癥注射液局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图像无损压缩算法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