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

TOC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8页
绪论第8-18页
 一.TOC分析及检测技术的的重要性第8-9页
 二.TOC分析及检测技术的介绍第9-17页
 三.智能化TOC检测仪的研制第17-18页
第一章 TOC分析及检测技术的实验研究第18-48页
 1.1 引言第18页
 1.2 燃烧氧化法TOC分析方法的实验研究第18-23页
  1.2.1 燃烧氧化法原理及分析过程第18-19页
  1.2.2 TC燃烧室和IC燃烧室分子响应系数的实验研究第19-20页
  1.2.3 使用零级别空气替代氧气作为载媒气体对比实验第20-22页
  1.2.4 TC燃烧炉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响应比较第22-23页
 1.3.热催化(100℃)的过硫酸盐氧化/NDIR方法回收率的研究第23-30页
  1.3.1 热催化(100℃)的过硫酸盐氧化/NDIR方法简述第23-27页
  1.3.2 热催化(100℃)的过硫酸盐氧化/NDIR方法对各种化合物回收率实验第27-30页
  1.3.3 实验结论第30页
 1.4 燃烧氧化法和100℃/过硫酸盐氧化法TOC分析方法的比较第30-34页
  1.4.1 燃烧氧化法分析测量TOC的利弊第30-31页
  1.4.2 湿化学氧化法分析测量TOC的利弊第31页
  1.4.3 TOC分析检测器的类型对两种氧化法的影响第31-32页
  1.4.4 燃烧氧化法和100℃/过硫酸盐氧化法TOC分析方法实验对照第32-34页
  1.4.5 实验结论第34页
 1.5 含卤素的样品分析实验第34-38页
  1.5.1 含卤素的样品TOC分析的实验研究第34-37页
  1.5.2 含卤素的样品TOC分析的实验结论第37-38页
 1.6 CO_2检测技术的研究第38-41页
  1.6.1 CO_2检测技术简介第38-40页
  1.6.2 CO_2检测技术有分子筛收集和无收集的实验对比第40-41页
  1.6.3 CO_2检测技术有分子筛收集和无收集的实验对比结论第41页
 1.7 电导法和NDIR法CO_2检测方法的比较第41-45页
  1.7.1 电导法和NDIR法CO_2检测方法讨论第41-42页
  1.7.2 电导法和NDIR法CO_2检测方法实验比较第42-44页
  1.7.3 电导法和NDIR法CO_2检测方法实验结论第44-45页
 1.8 TOC分析仪器的系统适应性校验第45-48页
  1.8.1 TOC分析仪器的系统适应性校验简介第45-46页
  1.8.2 TOC分析仪器的系统适应性校验过程第46-48页
第二章 UV氧化法分析测试超纯水TOC原理及电导测量池的设计第48-59页
 2.1 引言第48-49页
 2.2 UV氧化法的反应机理第49页
 2.3 紫外线杀菌灯去TOC的原理及紫外线杀菌灯的工作特性第49-51页
 2.4 超纯水溶液电导检测传感器第51-57页
  2.4.1 超纯水电导检测传感器测量池第51-53页
  2.4.2 超纯水电导检测传感器电导测量池常数的测定第53-54页
  2.4.3 超纯水电导检测传感器电导率的动态测量第54-56页
  2.4.4 超纯水电导检测传感器电导率的动态测量时温度对电导率的影响第56-57页
 2.5 超纯水溶液电导检测传感器电极电导率探头性能的测试第57-59页
第三章 UV氧化法分析测试超纯水TOC仪器的分析功能设置第59-63页
 3.1 UV氧化法分析测试超纯水TOC的校验和测量过程第59-61页
 3.2 UV氧化法分析测试超纯水TOC工作状态设置第61页
 3.3 UV氧化法分析测试超纯水TOC仪器的分析功能设置第61-63页
第四章 电导检测法TOC测量仪的硬件、软件设计第63-126页
 4.1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第63-67页
  4.1.1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第63页
  4.1.2 TOC测量仪工作原理简述第63-64页
  4.1.3 CPU芯片简述第64-67页
 4.2 温度检测第67-76页
  4.2.1 DS1820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简介第67-69页
  4.2.2 DS1820的ROM命令代码及其含义第69-71页
  4.2.3 提高DS1820测温精度的方法第71-72页
  4.2.4 DS1820温度检测系统原理及程序流程图第72-76页
 4.3 电导检测单元第76-84页
  4.3.1 正弦波震荡器第76-78页
  4.3.2 电导检测放大器电路第78-84页
   4.3.2.1 电导检测放大器电路原理第78页
   4.3.2.2 电导检测放大器电路测量精度的提高第78页
   4.3.2.3 放大器测量电路元件选择第78-80页
   4.3.2.4 放大器测量电路的改进第80页
   4.3.2.5 放大器电路引入RC网络第80-81页
   4.3.2.6 在放大器测量电路引入驱动屏蔽第81-82页
   4.3.2.7 在放大器测量电路中的印刷板布线及元件安装第82页
   4.3.2.8 电导检测放大器电路设计第82-84页
   4.3.2.9 电导检测放大器电路技术指标第84页
 4.4 A/D接口电路第84-89页
  4.4.1 A/D接口电路对输入模拟信号量的要求第84页
  4.4.2 A/D接口电路第84-85页
  4.4.3 MAX186简介第85-88页
   4.4.3.1 MAX186管脚排列第85-86页
   4.4.3.2 MAX186的转换时序第86-88页
  4.4.4 A/D变换的精度计算及误差第88-89页
 4.5 内存扩展电路第89-97页
  4.5.1 24LC64SEEP ROM芯片简介第89页
  4.5.2 24LC64SEEPROM与PIC16C65的硬件接口第89-90页
  4.5.3 24LC64SEEPROM与PIC16C65-A的程序流程图第90-97页
 4.6 LCD显示电路第97-107页
  4.6.1 EPSONEA-D20040AR点阵式液晶显示模块第97-98页
  4.6.2 EA-D20040AR显示模块的内部结构及引线连接第98-99页
  4.6.3 EA-D20040AR显示地址编码第99页
  4.6.4 EA-D20040AR的字符编码和显示形式第99-101页
  4.6.5 EA-D20040AR显示模块的指令系统第101-106页
  4.6.6 EA-D20040AR显示模块与PIC16C65组成的显示电路第106页
  4.6.7 液晶显示内容第106-107页
 4.7 PIC16C65-A和PIC16C65-B的外围电路第107-110页
  4.7.1 去开关抖动芯片MAX6818第107-108页
  4.7.2 PIC16C65-A和PIC16C65-B之间的并行通信接口电路第108-109页
  4.7.3 触摸键盘控制电路、看门狗电路设计第109-110页
 4.8 RS-232-C串口通讯接口和RS-485/RS-422接口第110-121页
  4.8.1 RS-232-C串口通讯接口第110-112页
  4.8.2 RS-232-C接口芯片MAX202E简介第112-113页
  4.8.3 RS-485/RS-422接口第113-121页
   4.8.3.1 RS-485/RS-422接口电路简介第113-115页
   4.8.3.2 MAX3140简介第115-119页
   4.8.3.3 MAX3140软件编程寄存器简介第119-121页
   4.8.3.4 RS422/RS485电路设计第121页
 4.9 4-20mA模拟信号输出电路第121-124页
 4.10 PIC16C74驱动电磁阀接口电路第124-125页
 4.12 仪器总体软件设计第125页
 4.13 TOC检测仪设计结论第125-126页
结论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农牧民增收因素的分析及对策选择
下一篇:内蒙古自治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