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前言 | 第10-23页 |
| ·我国生物入侵的概况和防控策略 | 第10-13页 |
| ·我国生物入侵的概况 | 第10-11页 |
| ·生物入侵问题的防控策略 | 第11-13页 |
| ·加快建立完善专门性法律法规 | 第11页 |
| ·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 | 第11-12页 |
|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采取适当防控技术措施 | 第12-13页 |
| ·有效积温的运用 | 第13-14页 |
|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 | 第13页 |
| ·用有效积温预测害虫的发生期 | 第13-14页 |
| ·生命表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捕食性天敌的捕食功能 | 第15-17页 |
| ·异色瓢虫的捕食功能研究 | 第16-17页 |
| ·六斑月瓢虫的捕食功能研究 | 第17页 |
| ·扶桑绵粉蚧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分类地位和虫态外观识别特征 | 第17-18页 |
| ·分布扩散 | 第18页 |
| ·寄主范围和危害特点 | 第18-19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9页 |
| ·生态学特性 | 第19-20页 |
| ·分布调查及风险评估 | 第20-21页 |
| ·化学防治 | 第21页 |
| ·生物防治 | 第21-22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2页 |
|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22-23页 |
| ·生物学方面 | 第22页 |
| ·生态学方面 | 第22页 |
| ·防治技术方面 | 第22-23页 |
| 2 扶桑绵粉蚧形态特征的研究 | 第23-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供试虫源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 ·卵 | 第24页 |
| ·1 龄若虫 | 第24页 |
| ·2 龄若虫 | 第24-25页 |
| ·3 龄雌若虫 | 第25页 |
| ·蛹 | 第25页 |
| ·雄成虫 | 第25页 |
| ·雌成虫 | 第25-28页 |
| ·讨论 | 第28-30页 |
| 3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30-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供试虫源 | 第30页 |
| ·采集 | 第30页 |
| ·试虫饲养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 ·雌成虫的产卵习性 | 第30-31页 |
| ·成虫的交配和雄虫的羽化行为 | 第31页 |
| ·取食、蜕皮等习性与行为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 ·雄虫化蛹、羽化 | 第31-32页 |
| ·成虫的交配 | 第32页 |
| ·雌成虫的产卵习性 | 第32页 |
| ·觅食 | 第32-33页 |
| ·蜕皮 | 第33页 |
| ·趋性 | 第33-34页 |
| ·群聚性 | 第34页 |
| ·共生行为 | 第34页 |
| ·喜湿性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4 不同温度下扶桑绵粉蚧的发育历期和实验种群生命表 | 第36-46页 |
| ·供试虫源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发育阶段和龄期的确定 | 第37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 | 第37-38页 |
| ·年发生世代数的预测 | 第38页 |
| ·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 ·不同温度下扶桑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 第38-41页 |
| ·扶桑绵粉蚧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第41-42页 |
| ·不同温度下扶桑绵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 第42-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5 异色瓢虫与六斑月瓢虫对扶桑绵粉蚧的捕食能力研究 | 第46-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 ·供试虫源 | 第46页 |
| ·实验设备 | 第46-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 ·功能反应 | 第47-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 ·异色瓢虫与六斑月瓢虫对扶桑绵粉蚧的捕食功能反应 | 第48-50页 |
| ·异色瓢虫与六斑月瓢虫的寻找效应估计 | 第50-51页 |
| ·讨论 | 第51-54页 |
| 6 三种药剂对扶桑绵粉蚧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54-6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 ·供试虫源 | 第55页 |
| ·供试药剂 | 第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 ·玻璃管药膜法 | 第55-56页 |
| ·微量点滴法 | 第56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 ·3 种药剂对扶桑绵粉蚧 1 龄若虫的作用毒力 | 第56-57页 |
| ·3 种药剂对扶桑绵粉蚧 2 龄若虫的作用毒力 | 第57页 |
| ·3 种药剂对扶桑绵粉蚧 3 龄若虫的作用毒力 | 第57-58页 |
| ·3 种药剂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作用毒力 | 第58页 |
| ·讨论 | 第58-60页 |
| 7 总讨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