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 | 第1-32页 |
(一) 搞清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时代课题 | 第7-17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2、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时代课题的着眼点 | 第8-11页 |
3、深入研究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时代课题的必要性 | 第11-15页 |
4、深入研究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时代课题的一般途径及本文的基本思路 | 第15-17页 |
(二) 有关本论文的几个词语的分析说明 | 第17-32页 |
1、“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和演变 | 第17-19页 |
2、“共产主义”一诃的由来 | 第19-21页 |
3、“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二词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使用情况 | 第21-26页 |
4、“社会主义”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几种用法 | 第26-27页 |
5、“搞清社会主义”这命题中“社会主义”一词的分析 | 第27-28页 |
6、“社会主义观”一词的说明 | 第28-29页 |
7、“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一词的说明 | 第29-32页 |
二、马恩的社会主义观 | 第32-55页 |
(一) 马恩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 第32-37页 |
1、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去研究社会主义 | 第32-33页 |
2、从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中研究社会主义 | 第33-34页 |
3、从对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扬弃中阐发社会主义 | 第34-35页 |
4、从实践的发展中探讨社会主义 | 第35-37页 |
(二) 马恩对未来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把握 | 第37-43页 |
1、未来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关系所容纳不下的生产力水平上的 | 第37-38页 |
2、未来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为其基本经济关系的 | 第38-40页 |
3、未来社会主义是以消灭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生产为其经济运动方式的 | 第40-42页 |
4、未来社会主义是以消灭阶级、国家,实现人人平等为其基本的上层建筑关系的 | 第42-43页 |
(三) 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实现规律的基本理论 | 第43-55页 |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43-45页 |
2、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 第45-46页 |
3、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 | 第46-48页 |
4、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 | 第48-55页 |
三、列宁的社会主义观 | 第55-78页 |
(一) 列宁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 第55-59页 |
1、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 | 第55-56页 |
2、在对形形色色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中研究社会主义 | 第56-58页 |
3、从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反思社会主义 | 第58-59页 |
(二) 列宁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把握 | 第59-67页 |
1、社会主义必须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 第59-61页 |
2、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壮大公有经济成分 | 第61-62页 |
3、社会主义必须建立计划体制,利用商品经济关系 | 第62-64页 |
4、社会主义必须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 第64-65页 |
5、社会主义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 第65-67页 |
(三) 列宁对社会主义实现规律的新探索 | 第67-78页 |
1、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 第67-68页 |
2、必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 第68-70页 |
3、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 | 第70-71页 |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 第71-73页 |
5、通过合作制过渡到社会主义 | 第73-78页 |
四、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 | 第78-97页 |
(一) 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 第78-81页 |
1、站在列宁主义基础上开拓社会主义 | 第78-79页 |
2、从与资本主义体系的对立中研究社会主义 | 第79-80页 |
3、从党内的争论中探索社会主义 | 第80-81页 |
(二) 斯大林对建成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把握 | 第81-89页 |
1、建成的社会主义必须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 第81-82页 |
2、建成的社会主义必须在全社会实现公有制 | 第82-84页 |
3、建成的社会主义必须是有商品的计划经济 | 第84-87页 |
4、建成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 第87-89页 |
(三) 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实现规律的新探索 | 第89-97页 |
1、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 第89-90页 |
2、通过重工业优先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第90-91页 |
3、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 第91-93页 |
4、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 第93-97页 |
五、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 第97-114页 |
(一) 毛泽东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 第97-100页 |
1、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研究社会主义 | 第97-98页 |
2、牢牢把握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来探讨社会主义 | 第98-99页 |
3、在国际共运新发展的情况下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原则 | 第99-100页 |
(二)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把握 | 第100-106页 |
1、社会主义必须尽快发展生产力,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 | 第100-101页 |
2、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适宜的公有制形式 | 第101-103页 |
3、社会主义必须实行计划经济,保留一定的商品货币关系 | 第103-104页 |
4、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 第104-105页 |
5、社会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第105-106页 |
(三)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实现规律的探索 | 第106-114页 |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第106-108页 |
2、通过和平赎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 第108-109页 |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第109-110页 |
4、开展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 | 第110-114页 |
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 第114-133页 |
(一) 邓小平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 第114-118页 |
1、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探索社会主义 | 第114-115页 |
2、从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中发展社会主义 | 第115-116页 |
3、从走自己的路中开拓社会主义 | 第116-117页 |
4、在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 | 第117-118页 |
(二) 邓小平对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把握 | 第118-124页 |
1、社会主义必须消灭贫穷,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第119-120页 |
2、社会主义必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 第120-121页 |
3、社会主义必须利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同时发挥国家调控的优势 | 第121-122页 |
4、社会主义必须建立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 | 第122-123页 |
5、社会主义必须建立高度的精神文明 | 第123-124页 |
(三)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实现规律的探索 | 第124-133页 |
1、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 第125-126页 |
2、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 | 第126-127页 |
3、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 第127-128页 |
4、坚持“两手抓”,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 第128-133页 |
七、启示和结论 | 第133-153页 |
(一) 马恩、列、斯、毛、邓的社会主义观之间是同一学说体系中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把它们之间关系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说不清”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 第133-140页 |
(二) 社会主义本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形成和建立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占有,任何从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以外的孤立因素或者用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构造某种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来给社会主义本质下定义都是不科学的 | 第140-144页 |
(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也开创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崭新道路,那种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 第144-147页 |
(四)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仍是我们认识和分析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思想武器,认为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是“空想主义”的,是“大失败”的说法是根本错误的,认为民主社会主义代表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认为人类的未来将是资本主义和社 | 第147-1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