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1 绪论 | 第14-36页 |
| ·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进展. | 第14-27页 |
| ·QSAR 常用方法概述 | 第18页 |
| ·Hansch-Fujita 方法 | 第18-19页 |
| ·Free-Wilson 方法 | 第19页 |
| ·拓扑学方法 | 第19-20页 |
| ·全息定量构效关系 | 第20-21页 |
| ·比较分子力场法(CoMFA) | 第21页 |
| ·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SIA) | 第21-22页 |
| ·假想活性位点阵方法(HASL). | 第22页 |
| ·加权整体不变量分子方法(WHIM). | 第22页 |
| ·量子化学方法 | 第22-26页 |
| ·多维QSAR 模型化方法 | 第26-27页 |
| ·统计建模工具及模型诊断与优化方法 | 第27-34页 |
| ·统计建模工具 | 第27-32页 |
| ·模型诊断 | 第32-33页 |
| ·模型的质量评价 | 第33-3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 2 三维原子场全息作用矢量(3D-HOVAIF) | 第36-40页 |
| ·概述 | 第36-37页 |
| ·原子种类及作用划分方式 | 第37-38页 |
| ·原子作用势场 | 第38-39页 |
| ·作用矢量的计算 | 第39-40页 |
| 3 3D-HOVAIF 用于喹诺酮类抗肿瘤药物活性的QSAR 研究 | 第40-45页 |
| ·结构表征与模型建立 | 第40-42页 |
| ·数据收集与结构表征 | 第40-41页 |
| ·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 ·模型分析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4 3D-HOVAIF 用于噻唑并[2,3-D]嘧啶-4-酮类抗菌剂的QSAR 研究. | 第45-59页 |
| ·数据集选择 | 第45-46页 |
| ·结构表征 | 第46-47页 |
| ·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47-57页 |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aureus) 的抗菌性 | 第47-49页 |
| ·对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抗菌性 | 第49-50页 |
| ·对大肠杆菌(Gram-negative Escherichia coli)的抗菌性 | 第50-52页 |
| ·对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的抗菌性 | 第52-54页 |
| ·对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抗菌性 | 第54-56页 |
| ·对鸟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的抗菌性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5 3D-HOVAIF 用于甲状腺激素受体配体化合物的QSAR 研究 | 第59-68页 |
| ·数据集选择 | 第60-63页 |
| ·结构表征 | 第63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 ·模型的分析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6 3D-HOVAIF 用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QSAR 研究 | 第68-86页 |
| ·流感病毒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 第68-69页 |
| ·流感病毒 | 第68页 |
|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的特性 | 第68-69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69页 |
| ·数据选取 | 第69-72页 |
| ·结构表征与模型建立 | 第72-79页 |
| ·SMR-PLS 变量筛选 | 第79-8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3-84页 |
| ·小结 | 第84-86页 |
| 7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分子设计与预测 | 第86-102页 |
| ·NA 抑制剂的结构修饰概述 | 第86-93页 |
| ·C-2 位的羧基 | 第87页 |
| ·C-4 位的羟基 | 第87页 |
| ·C-5 位的乙酰胺基 | 第87-88页 |
| ·C-6 位的亲水性侧链 | 第88-89页 |
| ·对母环的改造及其他改造 | 第89-93页 |
|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活性预测 | 第93-100页 |
| ·3-烷氧基取代苯磺酸类衍生物(TM_1 系列) | 第94页 |
| ·5-烷氧基取代-2-吡咯酸衍生物(TM2 系列) | 第94-95页 |
| ·5-烷氧基取代-4-乙酰胺基-2-咪唑酸衍生物(TM_3 系列) | 第95页 |
| ·6-烷氧基取代-4-羟基-5-乙酰胺基-2-吡啶羧酸衍生物(TM_4 系列) | 第95-96页 |
| ·5-烷氧基取代-4-乙酰胺基-2-噁唑羧酸衍生物(TM_5 系列) | 第96-97页 |
| ·2-烷氧基取代-4-羟基-6-嘧啶羧酸衍生物(TM_6 系列) | 第97页 |
| ·4-烷氧基取代-5-乙酰胺基-6-羟基-2-吡啶羧酸衍生物(TM_7 系列) | 第97-98页 |
| ·6-烷氧基取代-5-乙酰胺基-2-吡嗪羧酸衍生物(TM_8 系列) | 第98页 |
| ·5-烷氧基取代-4-乙酰胺基-2-呋喃羧酸衍生物(TM_9 系列) | 第98-99页 |
| ·5-烷氧基取代-4-乙酰胺基-3-吡唑羧酸衍生物(TM_(10)) | 第99页 |
| ·唾液酸类NA 抑制剂系列衍生物(TM_(11) 系列) | 第99-100页 |
| ·小结 | 第100-102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 ·结论 | 第102-103页 |
| ·展望 | 第103-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25页 |
| 附录 | 第125-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