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酌定不起诉的基础理论 | 第10-20页 |
(一) 起诉裁量权的定义和性质 | 第10-14页 |
1. 裁量权和起诉裁量权释义 | 第10-12页 |
2. 起诉裁量权性质分析 | 第12-14页 |
(二) 酌定不起诉的法理基础 | 第14-18页 |
1. 刑罚观念转变 | 第14-16页 |
2. 出于提高诉讼效率节和约司法资源的考虑 | 第16-17页 |
3. 宪政中的人权保障和社会效果的综合考量 | 第17-18页 |
(三) 酌定不起诉的效力 | 第18-20页 |
1. 酌定不起诉是否意味着定罪 | 第18-19页 |
2. 做出酌定不起诉决定以后是否可以重复追究 | 第19-20页 |
二、酌定不起诉制度比较法考察 | 第20-30页 |
(一) 享有起诉裁量权的主体 | 第21-22页 |
1. 英国和美国作出裁量权的主体 | 第21-22页 |
2. 德国、法国和日本作出酌定不起诉的主体 | 第22页 |
(二) 酌定不起诉的行使条件和方式 | 第22-27页 |
1. 英国酌定不起诉的行使条件和方式 | 第22-23页 |
2. 美国酌定不起诉的行使条件、方式 | 第23-24页 |
3. 德国酌定不起诉的行使条件和方式 | 第24-25页 |
4. 法国酌定不起诉的行使条件和方式 | 第25-26页 |
5. 日本酌定不起诉的行使条件和方式 | 第26-27页 |
(三) 各国酌定不起诉的制约机制 | 第27-29页 |
1. 英国和美国对酌定不起诉的监督机制 | 第27页 |
2. 德国和法国酌定不起诉的制约机制 | 第27-28页 |
3. 日本酌定不起诉的制约机制 | 第28-29页 |
(四) 两大法系酌定不起诉制度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三、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现状分析 | 第30-39页 |
(一) 我国酌定不起诉立法现状分析 | 第30-36页 |
1. 酌定不起诉的条件过于严格且缺乏裁量内容 | 第30-33页 |
2. 酌定不起诉制约机制缺乏有效性 | 第33-34页 |
3. 立法对酌定不起诉的效力缺乏规定 | 第34-35页 |
4. 酌定不起诉程序缺乏公开性,被告人缺乏程序选择权 | 第35-36页 |
(二) 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运行现状分析 | 第36-39页 |
1. 酌定不起诉的适用率低 | 第36-37页 |
2. 公诉转自诉在实践造成难以解决的问题 | 第37-38页 |
3. 酌定不起诉的替代措施运行效果不好 | 第38-39页 |
四、完善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的建议 | 第39-48页 |
(一) 完善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 | 第39-41页 |
(二) 完善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的具体设想 | 第41-48页 |
1. 完善立法提高酌定不起诉的适用率 | 第41页 |
2. 改革酌定不起诉的制约机制 | 第41-45页 |
3. 确定酌定不起诉的效力,设立听证程序和赋予被告人程序选择权 | 第45-46页 |
4. 完善现有的替代措施 | 第46页 |
5. 简化检察机关内部审批程序,建立奖惩机制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