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1. 中药微量元素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微量元素简介 | 第11页 |
| ·Cu、Zn、Fe、Mg、Ca、Ni 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第11-14页 |
| ·中药中微量元素与功效的关系 | 第14页 |
| ·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分析 | 第14-18页 |
| ·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分离 | 第15-16页 |
| ·微量元素的次级形态分离 | 第16-18页 |
| 2. 维药唇香草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唇香草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唇香草的药理作用 | 第18-19页 |
| ·毒性实验 | 第18页 |
| ·抗心肌炎及肺气肿实验 | 第18-19页 |
| ·唇香草水煎剂 | 第19页 |
| ·对豚鼠心肌收缩力的影响 | 第19页 |
| ·对实验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 第19页 |
| 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唇香草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 第21-28页 |
| 1. 引言 | 第21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 ·样品与试剂 | 第21页 |
| ·仪器及仪器工作条件 | 第21-22页 |
| ·工作曲线 | 第22-23页 |
| ·样品的处理 | 第23页 |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3页 |
| ·样品的消化 | 第2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 ·样品的粉碎 | 第23页 |
| ·消化方法的选择 | 第23-24页 |
| ·消化液的选择 | 第24页 |
| ·方法的准确性与精密度的考察 | 第24-25页 |
| ·唇香草中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 ·微量元素与药用功效的讨论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唇香草中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分析 | 第28-36页 |
| 1. 引言 | 第28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 ·实验步骤 | 第29-31页 |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9-30页 |
| ·初级形态分析流程 | 第30-31页 |
| ·具体提取过程 | 第31页 |
| ·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 ·唇香草中微量元素初级形态含量测定结果 | 第31-32页 |
| ·形态分析参数的计算 | 第32-33页 |
| ·讨论 | 第33-36页 |
| ·初级形态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 ·微量元素提取率的研究 | 第34页 |
| ·微量元素的残留率 | 第34页 |
| ·微量元素的浸留比研究 | 第34-35页 |
| ·微量元素颗粒吸附率的研究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唇香草中微量元素的次级形态研究 | 第36-46页 |
| 1. 引言 | 第36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36-4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 ·实验步骤 | 第37-40页 |
| ·次级形态分析流程 | 第37-38页 |
| ·正辛醇提取流程 | 第38页 |
| ·树脂的预处理 | 第38-39页 |
|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 | 第38-39页 |
| ·AB-8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第39页 |
| ·次级形态的分析 | 第39-40页 |
| ·有机态和无机态的分离 | 第39页 |
| ·游离态与非游离态的分离测定 | 第39页 |
| ·正辛醇提取分离测定 | 第39-40页 |
| ·水煎渣中有机态和无机态的分离测定 | 第40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 ·树脂洗脱条件的选择 | 第40页 |
| ·次级形态分析的测定结果及参数 | 第40-43页 |
| ·唇香草微量元素次级形态的分析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 ·唇香草微量元素次级形态的分析参数 | 第41-42页 |
| ·唇香草微量元素正辛醇提取分析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6页 |
| ·可溶态中的无机态与有机态 | 第43-44页 |
| ·可溶态中的非游离态与游离态 | 第44页 |
| ·正辛醇-水分配体系 | 第44-45页 |
| ·残渣中无机态与有机态的分析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唇香草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 第46-53页 |
| 1. 引言 | 第46-47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7页 |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 ·挥发油提取方法 | 第47页 |
| ·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法 | 第47页 |
| ·索氏提取法 | 第47页 |
| ·超声提取法 | 第47页 |
| ·仪器测定条件 | 第47-48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 ·唇香草挥发油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48页 |
| ·唇香草挥发油的GC-MS 分析结果 | 第48-53页 |
| 第六章 唇香草中脂肪酸的GC-MS 分析 | 第53-60页 |
| 1. 引言 | 第53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3-54页 |
|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 ·主要试剂 | 第54页 |
| ·脂肪酸的提取和酯化 | 第54-55页 |
| ·脂肪酸的提取 | 第54页 |
| ·脂肪酸的酯化 | 第54-55页 |
| ·脂肪酸的GC-MS 测定条件 | 第55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 ·唇香草脂肪酸的GC-MS 分析结果 | 第55-58页 |
| ·对唇香草脂肪酸分析结果的讨论 | 第58-60页 |
| ·甲酯化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0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