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的法理学考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的缘起 | 第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学界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关于《唐律》立法的研究 | 第11-12页 |
·关于《唐律》精神的研究 | 第12-13页 |
·关于《唐律》法律制度的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写作思路 | 第14-16页 |
第2章 《唐律疏议》:中国古代法典之集大成者 | 第16-29页 |
·《唐律疏议》的编撰 | 第16-20页 |
·立法的指导思想 | 第16-18页 |
·立法的实施 | 第18-19页 |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独特丰碑 | 第19-20页 |
·《唐律疏议》的特点 | 第20-24页 |
·“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 | 第20-21页 |
·锐意创新,兼收并蓄 | 第21-22页 |
·风格严谨,文采彪炳 | 第22-23页 |
·《唐律疏议》——与中国古代法律历史融合的法典 | 第23-24页 |
·《唐律疏议》——法典之王? | 第24-29页 |
·中国古代法律文明视野中的《唐律疏议》 | 第25页 |
·世界古代法律文明视野中的《唐律疏议》 | 第25-27页 |
·法律文明辉煌背后的危机 | 第27-29页 |
第3章 “一准乎礼”—《唐律》的精神 | 第29-37页 |
·“一准乎礼”:时代精神的写照和历史嬗变的反映 | 第29-33页 |
·《唐律》精神的渊源 | 第29-30页 |
·《唐律》精神的形成历程 | 第30-31页 |
·“一准乎礼”——一个道德的“理想国”? | 第31-33页 |
·《唐律》精神的社会实效 | 第33-37页 |
·《唐律》精神的实体化 | 第33-34页 |
·《唐律》精神的内在缺陷 | 第34-35页 |
·“一准乎礼”——中国古代法律品格与精神的形成 | 第35-37页 |
第4章 典海撷英——对《唐律》若干法律制度之辨析 | 第37-52页 |
·法律冲突的解决——“化外人相犯” | 第37-41页 |
·迷人的法律条款 | 第37-38页 |
·令人困惑的法律条款 | 第38-40页 |
·化外人——一个“时代的错误”? | 第40-41页 |
·法律与宗教:佛与道 | 第41-46页 |
·佛教、道教与《唐律疏议》 | 第41-43页 |
·道教与佛教对唐朝法律的影响 | 第43-44页 |
·唐朝的法律与宗教——儒、佛、道合流的端倪 | 第44-46页 |
·法律解释——一种中国式思维的方法 | 第46-52页 |
·《唐律疏议》中的法律解释 | 第46-48页 |
·唐朝的法律解释:诠释传统与知识结构的变迁 | 第48-50页 |
·在实然解释与应然解释之间 | 第50-52页 |
第5章 《唐律》研究的困境及其历史使命 | 第52-60页 |
·《唐律》研究的困境 | 第52-56页 |
·困境之一:方法与语境 | 第52-53页 |
·困境之二:态度与认识 | 第53-54页 |
·困境之三:考据与解释 | 第54-56页 |
·《唐律》研究的历史使命:超越与回归 | 第56-60页 |
·使命之一:超越 | 第56-58页 |
·使命之二:回归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