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3页 |
| 第一章 诗画联姻 | 第13-54页 |
| ·"依类象形"、"比物取象"——诗画同源 | 第13-17页 |
| ·"文"、"象"的本义 | 第13-14页 |
| ·"依类象形"——绘画的起源 | 第14-16页 |
| ·"比物取象"——诗歌的传统 | 第16-17页 |
|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相通 | 第17-46页 |
| ·精神架构——儒道释的并存互补 | 第17-29页 |
| ·思维基础——一体化的时空观念 | 第29-31页 |
| ·情感底蕴——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 | 第31-34页 |
| ·内在形式——视觉化的意象创作 | 第34-36页 |
| ·表现形态——诗歌绘画的逐步结合 | 第36-46页 |
| ·"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诗画互补 | 第46-52页 |
| ·异中求同的思维范式 | 第46-50页 |
| ·诗画艺术的借鉴互补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二章 宋代诗画 | 第54-92页 |
| ·宋代诗画关系概述 | 第54-60页 |
| ·统一安定的北宋前期——情韵流动 | 第60-67页 |
| ·北宋前期诗画发展状况 | 第61-63页 |
| ·北宋前期诗画结合的原因及其表现 | 第63-67页 |
| ·小结 | 第67页 |
| ·潜流暗涌的北宋中后期——气韵并存 | 第67-86页 |
| ·北宋中后期诗画发展状况 | 第68-70页 |
| ·北宋中后期诗画"一律"的表现 | 第70-84页 |
| ·小结 | 第84-86页 |
| ·残山剩水的南宋——情根深种 | 第86-91页 |
| ·特殊的时代背景 | 第86-87页 |
| ·南宋诗画的人文精神与情感底蕴 | 第87-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第三章 文化底蕴 | 第92-122页 |
| ·回归意识 | 第92-106页 |
| ·对尚情任性的魏晋风度的回归 | 第92-97页 |
| ·对"陶潜式"的闲情文化的回归 | 第97-106页 |
| ·革新意识 | 第106-110页 |
| ·同构意识 | 第110-114页 |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审美意象与审美主体的同构 | 第110-111页 |
| ·"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审美标准与生命主体的同构 | 第111-113页 |
| ·"心源为炉,笔‘墨'为炭"——笔墨舞动和生命律动的同构 | 第113-114页 |
| ·归隐意识 | 第114-122页 |
| ·"大隐"——闹市中的宁静 | 第115-116页 |
| ·"小隐"——山林中的惬意 | 第116-117页 |
| ·"野隐"——田园中的自足 | 第117-119页 |
| ·"中隐"——宦海中的自在 | 第119-120页 |
| ·"虚隐"——图画中的怡然 | 第120-122页 |
| 结语 | 第122-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28页 |
| 附录一 名家书画作品 | 第128-138页 |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8-139页 |
| 后记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