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政策金融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11页 |
导论 | 第11-27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7页 |
(一) 中国政策金融的发展面临诸多困扰 | 第11-15页 |
(二) 日本政策金融的发展经验可资借鉴 | 第15-16页 |
(三) 写作意义 | 第16-17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一) 中文文献 | 第17-18页 |
(二) 日文文献 | 第18-22页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 研究视角 | 第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四、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五、主要创新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5-27页 |
(一) 主要创新 | 第25-26页 |
(二)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6-27页 |
第一章 政策金融的一般分析 | 第27-52页 |
第一节 政策金融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 | 第27-32页 |
一、政策金融的概念界定 | 第27-30页 |
二、政策金融的内涵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政策金融及其机构的类型和涉及领域 | 第32-37页 |
一、政策金融的类型 | 第32-34页 |
二、政策金融机构的基本类型 | 第34-36页 |
三、政策金融涉及的主要领域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政策金融的特点 | 第37-42页 |
一、政策金融的基本特点 | 第37-39页 |
二、政策金融职能作用的特点 | 第39-42页 |
第四节 政策金融的功能 | 第42-44页 |
一、国内学者对政策金融功能的界定 | 第42-43页 |
二、政策金融的主要功能 | 第43-44页 |
第五节 政策金融运行的制度安排 | 第44-52页 |
一、政策性金融运行的内部制度安排 | 第45-47页 |
二、政策金融运行的外部制度安排 | 第47-52页 |
第二章 政策金融的理论综述 | 第52-75页 |
第一节 市场失灵理论 | 第52-60页 |
一、信息不对称 | 第53-54页 |
二、外部性 | 第54-56页 |
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理论 | 第56-58页 |
四、垄断 | 第58-59页 |
五、日本学者关于市场失灵与政策金融的理论 | 第59-60页 |
第二节 经济起飞理论 | 第60-63页 |
一、经济起飞理论 | 第60-62页 |
二、经济起飞阶段政策金融的重要性 | 第62-63页 |
第三节 金融深化理论 | 第63-72页 |
一、金融深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发展 | 第63-64页 |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二元化”特征 | 第64-67页 |
三、金融约束理论 | 第67-70页 |
四、金融深化条件下政策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形式 | 第70-72页 |
第四节 扶持创业理论 | 第72-75页 |
一、政策金融对创业期企业的扶持作用 | 第72-74页 |
二、政策金融扶持创业对金融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74-75页 |
第三章 战后日本政策金融的历史演进 | 第75-107页 |
第一节 战后经济恢复期的政策金融 | 第76-88页 |
一、复兴金融公库的设立及解体 | 第76-78页 |
二、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确立 | 第78-80页 |
三、政策金融机构相继设立 | 第80-88页 |
第二节 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政策金融 | 第88-95页 |
一、财政投融资规模的扩大 | 第88页 |
二、政策金融机构的增设 | 第88-95页 |
第三节 结构调整期的政策金融 | 第95-102页 |
一、财政投融资规模继续膨胀 | 第95-96页 |
二、对原有政策金融机构进行整合 | 第96-102页 |
第四节 战后日本政策金融的演进特点 | 第102-107页 |
一、政策金融按轻重缓急有序开展 | 第102-104页 |
二、政策金融系统完善严密 | 第104-105页 |
三、政策金融机构数量多、实力强 | 第105-106页 |
四、政策金融随经济社会形势做相应调整 | 第106-107页 |
第四章 战后日本政策金融运行机制分析 | 第107-131页 |
第一节 日本政策金融资金的筹措 | 第107-116页 |
一、改革前日本政策金融资金的筹措 | 第107-115页 |
二、改革后日本政策金融资金的筹措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日本政策金融资金的管理和运用 | 第116-122页 |
一、改革前日本政策金融资金的管理和运用 | 第116-122页 |
二、改革后日本政策金融资金的运用 | 第122页 |
第三节 对日本政策金融效果的评估 | 第122-131页 |
一、由各府省对政策金融进行评估 | 第123页 |
二、由各政策金融机构自主进行政策评估 | 第123-129页 |
三、由总务省进行政策评估 | 第129-131页 |
第五章 战后日本政策金融经营管理体制分析 | 第131-156页 |
第一节 依法进行经营管理 | 第132-136页 |
一、日本开发银行 | 第132-134页 |
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 | 第134-136页 |
第二节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 | 第136-142页 |
一、组织结构 | 第136-141页 |
二、人力资源管理 | 第141-142页 |
第三节 法人治理结构和信息公开制度 | 第142-147页 |
一、法人治理结构 | 第142-146页 |
二、信息公开 | 第146-147页 |
第四节 风险管理 | 第147-156页 |
一、资产负债综合风险管理 | 第147-148页 |
二、信用风险管理 | 第148-151页 |
三、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 | 第151-153页 |
四、操作风险管理 | 第153-156页 |
第六章 战后日本政策金融的功能和作用分析 | 第156-175页 |
第一节 日本政策金融的功能和效果 | 第156-161页 |
一、日本政策金融的功能 | 第156-158页 |
二、战后日本政策金融的效果 | 第158-161页 |
第二节 日本政策金融发挥的作用分析 | 第161-175页 |
一、促进基础产业振兴及经济社会发展 | 第164-169页 |
二、改善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 第169-172页 |
三、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 第172-174页 |
四、确保海外重要资源的稳定供应 | 第174-175页 |
第七章 当前日本的政策金融改革 | 第175-198页 |
第一节 日本政策金融改革的内容及进展 | 第175-185页 |
一、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内容及进展 | 第175-181页 |
二、政策金融机构改革的进展 | 第181-185页 |
第二节 当前日本政策金融改革的动因 | 第185-193页 |
一、政策金融规模过度膨胀的消极影响 | 第186-191页 |
二、日本政策金融改革的外因 | 第191-193页 |
第三节 日本政策金融改革的成果 | 第193-198页 |
一、日本政策金融改革的结果 | 第193-195页 |
二、日本政策金融改革的意义 | 第195-198页 |
第八章 对中国政策金融发展与改革的借鉴 | 第198-222页 |
第一节 中国政策金融的发展及其作用 | 第198-203页 |
一、国家开发银行 | 第198-200页 |
二、中国进出口银行 | 第200-201页 |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 第201-203页 |
第二节 中国政策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3-209页 |
一、法律依据的缺损 | 第203-205页 |
二、国家支持不足 | 第205-206页 |
三、政策金融体系不完善 | 第206-207页 |
四、政策金融机构运行不畅通 | 第207-209页 |
第三节 日本政策金融的发展与改革对中国的借鉴 | 第209-222页 |
一、中国政策金融的定位 | 第209-211页 |
二、中国政策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 | 第211-22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2-229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229-230页 |
论文摘要 | 第230-233页 |
Abstract | 第233-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