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河流滩地生态与景观重建概述 | 第14-20页 |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生态重建研究 | 第15-16页 |
·景观重建研究 | 第16-18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18页 |
·小结与展望 | 第18-20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展望 | 第19-20页 |
3 郑州黄河滩地生态与景观重建指导理论、方法及程序 | 第20-3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社会市政概况 | 第21页 |
·滩地资源现状 | 第21页 |
·生态和景观重建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完善郑州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 | 第22页 |
·滩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需要 | 第22页 |
·促进黄河滩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22-23页 |
·生态与景观重建的支撑理论 | 第23-26页 |
·生态学原理 | 第23-24页 |
·景观生态学原理 | 第24-25页 |
·景观设计学原理 | 第25-26页 |
·生态工程学原理 | 第26页 |
·生态与景观重建定位 | 第26-29页 |
·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 | 第26-28页 |
·重塑滩地景观形象 | 第28页 |
·保护与再现滩地历史文化 | 第28-29页 |
·生态与景观重建方法 | 第29-30页 |
4 郑州黄河滩地潜在的生态与景观服务功能价值 | 第30-33页 |
·生态功能与价值 | 第30-32页 |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 | 第30-31页 |
·调节气候和涵养水源功能 | 第31页 |
·保持土壤和净化环境功能 | 第31页 |
·生态防灾功能 | 第31-32页 |
·经济生产功能与价值 | 第32页 |
·社会功能与价值 | 第32-33页 |
·科研教育功能 | 第32页 |
·旅游和遗产价值 | 第32-33页 |
5 郑州黄河滩地生态与景观重建规划 | 第33-66页 |
·郑州黄河滩地林业系统重建规划 | 第35-39页 |
·重建林业类型 | 第35-36页 |
·林业重建规划指导思想 | 第36-37页 |
·林业重建景观系统构成 | 第37-39页 |
·郑州黄河滩地农业系统重建规划 | 第39-43页 |
·重建农业类型 | 第40页 |
·农业重建规划指导思想 | 第40-41页 |
·农业重建景观系统的主要组成 | 第41-43页 |
·郑州黄河滩地旅游系统重建规划 | 第43-54页 |
·旅游资源类型 | 第44-45页 |
·旅游重建SWOT分析 | 第45-46页 |
·旅游重建规划指导思想 | 第46-47页 |
·旅游重建系统构成 | 第47-49页 |
·旅游重建规划对旅游资源量的提升 | 第49-54页 |
·郑州黄河滩地湿地系统重建规划 | 第54-64页 |
·湿地公园研究现状 | 第54-58页 |
·郑州滩地湿地公园的生态与景观重建 | 第58-64页 |
·郑州黄河滩地重建专项规划 | 第64-66页 |
·游憩控制——吸引和趣味 | 第64页 |
·交通控制——高效与便捷 | 第64页 |
·安全控制——防洪和减灾 | 第64页 |
·污染控制——缩减与再生 | 第64-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6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66页 |
·创新 | 第66页 |
·不足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