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森林资源普查的徐州市森林碳储量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中国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概述 | 第10-23页 |
·估算方法的研究 | 第10-12页 |
·样地清查法 | 第11-12页 |
·通量观测方法 | 第12页 |
·基于遥感等新技术的模型模拟法 | 第12页 |
·估算参数的研究 | 第12-21页 |
·中国森林碳储量的主要估算成果 | 第21-23页 |
·全国尺度的森林碳储量估算 | 第21-22页 |
·区域尺度的森林碳储量估算 | 第22-2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4-27页 |
·自然概况 | 第24-26页 |
·气候条件 | 第24页 |
·日照热量充足,四季分明 | 第24页 |
·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节明显 | 第24页 |
·季风强烈,气象灾害多 | 第24页 |
·土壤条件 | 第24-25页 |
·水系 | 第25页 |
·生物资源 | 第25-26页 |
·种子植物资源 | 第25页 |
·野生动物资源 | 第25-26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1页 |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森林资源调查 | 第27页 |
·调查范围 | 第27页 |
·调查方法 | 第27页 |
·森林生物量的估算 | 第27-29页 |
·乔木林生物量计算 | 第28-29页 |
·灌木林生物量计算 | 第29页 |
·主要造林树种含碳率的确定 | 第29-30页 |
·主要灌木样品采集 | 第29页 |
·主要灌木全株含碳率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48页 |
·森林资源的组成 | 第31-38页 |
·各类林地面积 | 第31-32页 |
·各类林木蓄积 | 第32页 |
·乔木林面积、蓄积 | 第32-34页 |
·地类结构 | 第32页 |
·林种结构 | 第32-33页 |
·龄组结构 | 第33页 |
·树种结构 | 第33-34页 |
·林种资源 | 第34-36页 |
·防护林 | 第34-35页 |
·特种用途林 | 第35页 |
·用材林 | 第35-36页 |
·经济林 | 第36页 |
·竹林资源 | 第36-37页 |
·灌木林资源 | 第37-38页 |
·灌木林结构 | 第37页 |
·灌木林生物量水平 | 第37-38页 |
·四旁树资源 | 第38页 |
·森林资源的质量 | 第38-39页 |
·单位面积蓄积量 | 第38页 |
·针阔叶林面积结构 | 第38页 |
·森林龄组结构 | 第38-39页 |
·森林资源生态状况 | 第39页 |
·群落结构 | 第39页 |
·林层结构 | 第39页 |
·森林健康 | 第39页 |
·自然度 | 第39页 |
·森林资源主要特点分析 | 第39-40页 |
·林分结构单一,杨树比例过大 | 第39页 |
·新增森林资源多,龄组结构不合理 | 第39-40页 |
·区域分布不均 | 第40页 |
·森林资源生物量、碳储量与碳密度估算 | 第40-48页 |
·乔木林生物量、碳储量及分布特征 | 第40-43页 |
·乔木林树种别碳储量及碳密度 | 第40-41页 |
·乔木林各龄级碳储量及碳密度 | 第41-42页 |
·乔木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的空间分布 | 第42-43页 |
·灌木林生物量、碳储量及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四旁树生物量、碳储量及分布特征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徐州市森林增汇政策建议 | 第48-50页 |
·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完善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 | 第48页 |
·全面加强森林抚育,提升森林资源生产力 | 第48-49页 |
·减针叶树种增阔叶树种,改善森林结构 | 第49页 |
·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 第49页 |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现代林业科技应用水平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0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