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序言 | 第11-14页 |
1 引言 | 第14-42页 |
1.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4-17页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优化策略 | 第18-41页 |
1.3.1 合成新型有机光伏材料 | 第19-26页 |
1.3.2 开发新的界面修饰材料 | 第26-29页 |
1.3.3 设计新型器件结构 | 第29-34页 |
1.3.4 优化有源层形貌 | 第34-41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2 不同分子结构的受体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42-54页 |
2.1 ICBA在不同材料为给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作用 | 第42-43页 |
2.2 器件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43-44页 |
2.3 不同分子结构的受体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2.4 不同分子结构的受体对有源层光电特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2.5 不同分子结构的受体对给受体分子排布方式的影响 | 第48-49页 |
2.6 不同分子结构的受体对给受体相分离的影响 | 第49-5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3 调控有源层自组装时间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 第54-64页 |
3.1 利用醇溶液调控有源层自组装时间的可行性 | 第54-55页 |
3.2 器件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55-56页 |
3.3 有源层自组装时间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3.4 有源层自组装时间对给体分子排布的影响 | 第58-60页 |
3.5 有源层自组装时间对给受体相分离的影响 | 第60-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采用倒置的有源层干燥方法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 第64-86页 |
4.1 采用倒置的有源层干燥方法优化有源层形貌的可行性 | 第64-65页 |
4.2 采用倒置的有源层干燥方法优化形貌 | 第65-75页 |
4.2.1 器件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65-66页 |
4.2.2 倒置的有源层干燥方法对器件效率的影响 | 第66-70页 |
4.2.3 倒置的有源层干燥方法对给体分子排布的影响 | 第70-72页 |
4.2.4 倒置的有源层干燥方法对垂直结构相分离的影响 | 第72-75页 |
4.3 有源层形貌对器件稳定性的影响 | 第75-79页 |
4.4 一种简单的有机光电子器件封装方法 | 第79-84页 |
4.4.1 有机光电子器件封装方法简介 | 第79-80页 |
4.4.2 封口膜封装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 | 第80-82页 |
4.4.3 封口膜封装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影响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5 利用醇溶液浸润有源层的方法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 | 第86-106页 |
5.1 利用醇溶液浸润有源层的方法优化形貌的可行性 | 第86-87页 |
5.2 甲醇溶液浸润有源层的方法优化形貌 | 第87-94页 |
5.2.1 器件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87-88页 |
5.2.2 甲醇浸润有源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88-90页 |
5.2.3 甲醇浸润有源层对给受体相分离的影响 | 第90-94页 |
5.3 利用PFN甲醇溶液浸润有源层的方法优化形貌 | 第94-97页 |
5.3.1 PFN甲醇溶液浸润有源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94-96页 |
5.3.2 甲醇溶液浸润有源层优化形貌的理论分析 | 第96-97页 |
5.4 两步法协同优化有源层和界面修饰层的研究 | 第97-99页 |
5.5 逐步优化给体分子排布和受体再分布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99-10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6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6-13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