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压力加工论文--轧制论文--轧制工艺论文

不锈钢线棒材六道次冷连轧轧制过程有限元仿真与优化

摘要第1-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2页
   ·引言第17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18页
     ·课题的背景第17-18页
     ·课题的意义第18页
   ·研究目标及内容第18-20页
     ·研究目标第18页
     ·技术路线第18页
     ·研究方案第18-20页
     ·研究内容第20页
   ·研究难点第20-21页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2-41页
   ·引言第22页
   ·不锈钢简介第22-23页
     ·不锈钢的定义与分类第22页
     ·不锈钢的应用与发展第22-23页
   ·国内外关于轧制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第23-28页
     ·板带、型材的轧制模拟研究第23-26页
       ·采用有限差分法(FDM)模拟第23-24页
       ·采用刚塑性有限元法模拟第24页
       ·采用弹塑性有限无法模拟第24-25页
       ·采用显式动力学弹塑性有限元法模拟第25-26页
     ·棒线材轧制过程的有限元模拟第26-28页
   ·孔型设计的基本原则第28-29页
     ·连轧机的孔型设计第28-29页
       ·连续轧制的基本概念第28页
       ·连轧孔型设计原则第28-29页
     ·孔型设计方法第29页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9-34页
     ·宽展模型的建立第30-32页
       ·宽展的分类第30页
       ·宽展变形的理论分析第30-31页
       ·宽展模型第31-32页
     ·轧制压力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第32-34页
   ·有限元分析方法第34-40页
     ·有限元概念第34-37页
       ·刚塑性有限元法第36-37页
       ·弹塑性有限元法第37页
     ·弹塑性有限元法中显式动力学与隐式静力学的差别第37-40页
       ·静力学与动力学的理论及其积分方法的差别第38-39页
       ·隐式静力和显式动力弹塑性有限元的计算比较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有限元软件简介及"方案一"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1-52页
   ·引言第41页
   ·ANSYS及ANSYS/LS-DYNA软件简介第41-44页
     ·ANSYS软件基本功能第41页
     ·ANSYS软件的特点第41-42页
     ·ANSYS/LS-DYNA软件及其功能第42页
     ·ANSYS/LS-DYNA分析的单元类型第42-43页
     ·质量缩放第43-44页
   ·孔型优化设计第44-46页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6-50页
     ·坯料、轧辊的材质及材料属性定义第46-47页
     ·建模过程及网格划分第47-49页
       ·建模方式的选择第47-48页
       ·网格划分第48-49页
     ·加载及约束添加第49-50页
       ·加载第49-50页
       ·添加约束第50页
     ·轧件与轧辊运动速度的确定第50页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K1′、K2′孔型下线棒材轧制过程的有限元仿真第52-75页
   ·引言第52页
   ·K1′孔型轧制模拟结果分析第52-62页
     ·不同阶段的轧件变形分析第52-53页
     ·K1′孔型下轧件横截面变形分析第53页
     ·K1′孔型轧制后轧件横截面各向应力应变分析第53-55页
     ·孔型圆弧半径对轧件横截面应力应变及宽展的影响第55-58页
       ·不同孔型圆弧半径下轧件横截面应力应变分析第55-57页
       ·不同孔型圆弧半径对轧件宽展的影响第57-58页
     ·孔型高度对轧件横截面应力应变及宽展的影响第58-62页
       ·不同孔型高度下轧件横截面变形分析第59-60页
       ·不同孔型高度下轧件横截面应力应变分析第60-62页
       ·不同孔型高度对轧件宽展的影响第62页
   ·K2′孔型轧制模拟结果分析第62-73页
     ·轧件在轧制过程中的变形情况第63-64页
     ·K2′孔型下轧件横截面变形分析第64-65页
     ·K2′孔型轧制后轧件横截面各向应力应变分析第65-66页
     ·孔型圆弧半径对轧件横截面应力应变及宽展的影响第66-69页
       ·不同孔型圆弧半径下轧件横截面应力应变分析第66-68页
       ·不同孔型圆弧半径对轧件宽展的影响第68-69页
     ·孔型高度对轧件应力应变及宽展的影响第69-73页
       ·不同孔型高度下轧件横截面变形分析第69-70页
       ·不同孔型高度下轧件横截面应力应变分析第70-72页
       ·不同孔型高度对轧件宽展的影响第72-73页
   ·最优孔型的确定第73页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五章 优化后孔型设计的可行性分析第75-87页
   ·引言第75页
   ·模拟结果分析比较第75-86页
     ·五道次孔型轧制的完整轧件变形分析第75-76页
     ·轧制过程中轧件宽向和高向位移曲线比较第76-78页
     ·轧件横截面等效应力比较第78-80页
     ·轧件横截面等效应变比较第80-82页
     ·各道次轧制力比较第82-83页
     ·各道次孔型轧制的残余应力分析第83-86页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采用"方案二"进行的连轧有限元仿真第87-97页
   ·引言第87页
   ·新孔型设计思路第87-88页
   ·模拟条件及有限元模型第88-89页
   ·模拟结果分析第89-96页
     ·各道次变形结果分析第89-91页
     ·各道次等效应力分析第91-93页
     ·各道次等效应变分析第93-94页
     ·各道次残余应力分析第94-95页
     ·各道次宽向及高向位移分析第95-96页
     ·各道次轧制力分析第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结论第97-98页
   ·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轧Q235B与Q345B带钢边部缺陷研究
下一篇:激光熔覆原位反应生成TiC-VC增强铁基熔覆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