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重金属污染加剧水资源危机 | 第11页 |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危害 | 第11-12页 |
·重金属的概念 | 第11-12页 |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特点 | 第12页 |
·生物吸附剂 | 第12-18页 |
·生物吸附剂的应用与发展 | 第12-13页 |
·生物吸附剂的种类和来源 | 第13页 |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机理 | 第13-15页 |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溶液pH的影响 | 第15-16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16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16页 |
·生理条件的影响 | 第16-17页 |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模型 | 第17页 |
·生物吸附剂的再生 | 第17-18页 |
·生物吸附剂优点 | 第18页 |
·白腐真菌在环境污染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芽孢杆菌与金属离子吸附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2-24页 |
·菌株 | 第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培养基 | 第22-23页 |
·PDA固体培养基 | 第22-23页 |
·菌丝球培养基 | 第23页 |
·BPA固体培养基 | 第23页 |
·BPA液体培养基 | 第23页 |
·溶液 | 第23-24页 |
·Pb~(2+)溶液 | 第23页 |
·Cu~(2+)溶液 | 第23-24页 |
·0.2mol/L NaOH溶液 | 第24页 |
·0.2mol/L HNO_3溶液 | 第24页 |
·1:6的HNO_3溶液 | 第24页 |
·20%吐温80溶液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Pb~(2+)、Cu~(2+)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仪器工作条件 | 第24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4-25页 |
·样品测定与计算 | 第25页 |
·粗毛栓菌菌丝球的制备及其对铅、铜的吸附 | 第25-27页 |
·粗毛栓菌的活化与保存 | 第25-26页 |
·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26页 |
·培养时间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第26页 |
·初始培养pH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第26页 |
·碳氮比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第26-27页 |
·表面活性剂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第27页 |
·孢子接种浓度对菌丝球的影响 | 第27页 |
·摇床转速对菌丝球的影响 | 第27页 |
·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和共固定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对铅、铜离子的生物吸附 | 第27-30页 |
·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 第27-28页 |
·菌丝球的制备 | 第27-28页 |
·蜡样芽孢杆菌的制备 | 第28页 |
·菌丝球与蜡样芽孢杆菌共固定菌的制备 | 第28页 |
·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28页 |
·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28-29页 |
·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29页 |
·生物吸附剂加入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29-30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63页 |
·粗毛栓菌成球的物化条件优化及其对铅、铜的吸附 | 第31-40页 |
·培养时间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第31-33页 |
·初始培养pH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第33-34页 |
·碳氮比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第34-36页 |
·表面活性剂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第36-38页 |
·孢子接种浓度对菌丝球的影响 | 第38-39页 |
·摇床转速对菌丝球的影响 | 第39-40页 |
·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和共固定菌对铅、铜离子的生物吸附 | 第40-56页 |
·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41-43页 |
·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43-45页 |
·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5-47页 |
·生物吸附剂加入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47-49页 |
·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 第49-56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6-63页 |
4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