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2页 |
| ·森林碳汇基本概念 | 第9-11页 |
| ·森林固碳形式分析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 ·碳汇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算方法综述 | 第13-15页 |
|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 第15-20页 |
|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第15-17页 |
| ·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GIS 及“3S”集成技术为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 第19-2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来源 | 第22-25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2-24页 |
| ·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 ·地质构造 | 第23页 |
| ·气候特征 | 第23页 |
| ·动植物资源 | 第23-24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4页 |
| ·资料来源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 ·图形库的建立 | 第26页 |
| ·属性库的建立 | 第26页 |
| ·专题图的制作 | 第26-27页 |
| ·GIS 空间分析 | 第27-28页 |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9-43页 |
| ·GIS 专题图等级标准的确定 | 第29页 |
| ·总碳储量变化分析 | 第29-30页 |
| ·小班碳储量变化 | 第29-30页 |
| ·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 | 第30页 |
| ·基于小班的碳密度变化 | 第30-32页 |
| ·小班碳密度变化 | 第30-31页 |
| ·小班碳密度空间变化 | 第31-32页 |
| ·优势树种碳储量、碳密度的时空变化 | 第32-37页 |
| ·优势树种总碳储量变化 | 第32-35页 |
| ·优势树种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 | 第35-37页 |
| ·各龄组碳储量、碳密度的变化 | 第37-40页 |
| ·各龄组碳储量变化统计 | 第37-39页 |
| ·龄组碳储量分布变化 | 第39-40页 |
| ·各树种各龄组碳储量、碳密度的变化 | 第40-42页 |
| ·森林碳密度的比较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 ·主要结论 | 第43-44页 |
|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