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附图索引 | 第8-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5页 |
引言 | 第15-27页 |
第一节 富钴结壳基本特征及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一、富钴结壳基本特征 | 第15页 |
二、富钴结壳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富钴结壳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18-22页 |
一、富钴结壳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二、富钴结壳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页 |
第三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22-25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22-2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第四节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25-27页 |
第一章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 第27-45页 |
第一节 稀有气体基本性质 | 第27-31页 |
一、He | 第27-28页 |
二、Ne | 第28页 |
三、Ar | 第28-29页 |
四、Kr | 第29页 |
五、Xe | 第29-31页 |
第二节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 | 第31页 |
一、稀有气体是惰性元素 | 第31页 |
二、稀有气体是亲气元素 | 第31页 |
第三节 稀有气体物理化学行为 | 第31-38页 |
一、吸附性 | 第32页 |
二、溶解性 | 第32-34页 |
三、分馏作用 | 第34-37页 |
四、捕获与注入 | 第37页 |
五、扩散作用 | 第37-38页 |
六、同位素分馏 | 第38页 |
第四节 典型端元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38-45页 |
一、大气稀有气体组成 | 第38-40页 |
二、地幔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 第40-45页 |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 第45-57页 |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 第45-52页 |
一、研究区构造体制 | 第45-46页 |
二、研究区洋壳形成与演化 | 第46-49页 |
三、海山链起源与演化 | 第49页 |
四、研究区海山链特征 | 第49-52页 |
第二节 区域海洋学背景 | 第52-57页 |
一、海山生物生产力及底流活动 | 第52-53页 |
二、底流特征 | 第53-57页 |
第三章 富钴结壳矿物组成特征 | 第57-73页 |
第一节 海底铁锰氧化物 X 射线衍射矿物组成研究进展 | 第57-58页 |
一、深海多金属结核矿物学研究史 | 第57页 |
二、富钴结壳矿物学研究进展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样品与分析方法 | 第58-61页 |
一、样品 | 第58-59页 |
二、X 射线衍射矿物组成分析 | 第59-61页 |
第三节 富钴结壳矿物组成特征 | 第61-72页 |
一、矿物组合鉴定 | 第61-65页 |
二、矿物产出特征 | 第65-66页 |
三、样品矿物组成及其区域变化 | 第66-72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富钴结壳元素地球化学 | 第73-91页 |
第一节 样品与方法 | 第73页 |
第二节 主要元素地球化学 | 第73-77页 |
第三节 主要成矿金属含量特征 | 第77-78页 |
第四节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78-79页 |
第五节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第79-86页 |
一、REE 含量特征 | 第79-83页 |
二、REE 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曲线特征 | 第83-86页 |
第六节 富钴结壳元素组合与富集机制 | 第86-90页 |
一、富钴结壳元素组合研究进展 | 第86-87页 |
二、富钴结壳元素组合的区域分异 | 第87-89页 |
三、富钴结壳主要成矿金属富集机制 | 第89-90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富钴结壳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 第91-119页 |
第一节 样品与分析方法 | 第91-93页 |
一、样品 | 第91页 |
二、稀有气体含量与同位素组成分析 | 第91-93页 |
第二节 富钴结壳稀有气体丰度特征 | 第93-98页 |
一、He、Ne、Ar 丰度特征 | 第93-96页 |
二、Kr、Xe 丰度特征 | 第96-98页 |
第三节 富钴结壳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特征 | 第98-103页 |
一、He、Ne、Ar 同位素比值特征 | 第98-101页 |
二、Kr 同位素比值特征 | 第101页 |
三、Xe 同位素比值特征 | 第101-103页 |
第四节 富钴结壳稀有气体的来源 | 第103-111页 |
一、海底铁锰氧化物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的区域不均一性 | 第103-104页 |
二、海底铁锰氧化物稀有气体来源研究现状 | 第104-105页 |
三、地幔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 | 第105-106页 |
四、富钴结壳稀有气体来源 | 第106-111页 |
第五节 下地幔源区类型与富钴结壳稀有气体来源的制约 | 第111-114页 |
一、下地幔端元类型及起源 | 第111页 |
二、中西太平洋主要海山链源区地幔端元厘定 | 第111-112页 |
三、He、Ar 同位素组成与下地幔源区类型的耦合 | 第112页 |
四、Kr、Xe 同位素组成与下地幔源区类型的耦合 | 第112-114页 |
第六节 富钴结壳稀有气体源区特征及演化 | 第114-116页 |
一、地幔源区同位素组成 | 第114页 |
二、地幔脱气作用 | 第114-115页 |
三、放射性成因核素的年代积累 | 第115-116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六章 富钴结壳铂族元素区域变化及来源 | 第119-137页 |
第一节 样品与分析方法 | 第119-121页 |
一、样品 | 第119-120页 |
二、PGE 含量分析 | 第120-121页 |
第二节 富钴结壳PGE 地球化学 | 第121-128页 |
一、富钴结壳PGE 含量特征 | 第121-122页 |
二、富钴结壳PGE 含量区域分异 | 第122-126页 |
三、富钴结壳PGE 比值区域分异 | 第126-128页 |
第三节 富钴结壳PGE 来源 | 第128-132页 |
一、地外物质对富钴结壳PGE 的贡献 | 第128-129页 |
二、富钴结壳中PGE 的分异与富集 | 第129-131页 |
三、富钴结壳PGE 来源 | 第131-132页 |
第四节 富钴结壳PGE 富集机制 | 第132-136页 |
一、富钴结壳PGE 富集机制研究进展 | 第132-133页 |
二、富钴结壳PGE 富集机制 | 第133-136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七章 海山玄武岩低温蚀变对富钴结壳成矿的贡献 | 第137-153页 |
第一节 样品与方法 | 第137-139页 |
一、样品 | 第137-138页 |
二、分析方法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39-145页 |
一、主要元素特征 | 第139-141页 |
二、稀土元素特征 | 第141-142页 |
三、微量元素特征 | 第142-145页 |
第三节 岩石成因 | 第145-146页 |
一、岩石成因类型 | 第145页 |
二、蚀变作用所引起的玄武岩成分变化 | 第145-146页 |
第四节 蚀变作用质量平衡的理论计算 | 第146-150页 |
一、蚀变作用引起的玄武岩总量变化计算 | 第146-147页 |
二、单位质量新鲜玄武岩的金属及氧化物交代流失量计算 | 第147-148页 |
三、理论计算结果评价 | 第148-150页 |
第五节 大洋岛屿玄武岩低温蚀变作用对富钴结壳成矿的贡献 | 第150-152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53-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73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著 | 第173-175页 |
个人简历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