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其他学科论文--中医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

从血浊内阻论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引言第7-8页
理论探讨第8-17页
 一、中医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识第8-11页
  (一)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第8-9页
  (二)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第9-11页
 二、西医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识第11-17页
  (一) TIA 概念的更新第11-12页
  (二) TIA 的发病机制第12-14页
  (三) TIA 的相关危险因素第14页
  (四) 治疗和预后第14-17页
临床研究第17-33页
 一、研究对象第17-19页
  (一) 诊断标准第17-18页
  (二) 病例选择第18-19页
 二、研究方法第19-23页
  (一) 分组及治疗方法第19页
  (二) 观测项目第19-20页
  (三) 疗效判定标准第20-22页
  (四) 统计学方法第22-23页
 三、临床资料分析第23-25页
  (一) 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比较见表1第23页
  (二) 两组病例职业分布比较见表2第23页
  (三) 两组病例发作类型比较见表3第23页
  (四) 两组病例病程比较见表4第23-24页
  (五) 两组病例主要症状分布情况比较见表5第24页
  (六) 两组病例合并其他疾病情况比较见表6第24页
  (七) 两组病例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见表7第24-25页
  (八) 两组病例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8第25页
 四、结果第25-33页
  (一) 两组病例治疗期间每个疗程内TIA 发作次数比较第25页
  (二) 两组病例治疗后TIA 发作停止的时间比较第25-26页
  (三) 两组病例治疗期间发生脑梗死情况第26页
  (四)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计分比较第26页
  (五)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比较第26-27页
  (六)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第27页
  (七)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第27-28页
  (八)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清ICAM-1、P-SELECTIN 水平比较第28-29页
  (九) 安全性指标观测第29-33页
讨论第33-47页
 一、“血浊理论”探讨第33-37页
  (一) 血浊的概念第33页
  (二) 血浊的成因第33-35页
  (三) 血浊的致病特点第35-37页
 二、本课题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制探讨第37-40页
  (一) 血浊内阻是中风先兆发生的重要机理第37-39页
  (二) 化浊行血是治疗中风先兆的根本大法第39页
  (三) 化浊行血汤是治疗中风先兆的有效方剂第39-40页
 三、临床疗效评价第40-47页
  (一) 临床总疗效第40-41页
  (二) 对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发作时间的作用第41页
  (三) 对血脂的影响第41-43页
  (四)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第43页
  (五) 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 的影响第43-44页
  (六) 对P-选择素的影响第44-47页
参考文献第47-52页
综述第52-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实质研究
下一篇:八龙汤治疗湿热挟瘀型精液不液化症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