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1章 元杂剧“戏中之梦”概说 | 第11-22页 |
·梦文学源头对元杂剧“戏中之梦”的影响 | 第11-15页 |
·“戏中之梦”在戏曲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最终定型 | 第15-18页 |
·“睡科”与“梦科”的界定及其意义 | 第18-22页 |
·元杂剧中单独出现的“睡科” | 第18-20页 |
·“戏中之梦”与“睡科” | 第20-22页 |
第2章 “戏中之梦”的结构分类 | 第22-33页 |
·总领全剧的“戏中之梦” | 第22-26页 |
·情节枢纽处的“戏中之梦” | 第26-31页 |
·生成主题的“戏中之梦” | 第31-33页 |
第3章 “戏中之梦”结构层面的程式化 | 第33-42页 |
·楔子、第一折内“戏中之梦”结构层面的程式化 | 第33-36页 |
·为事件的展开确定方向 | 第33-34页 |
·为人物的出场设置悬念 | 第34-35页 |
·人物性格特征的定位 | 第35-36页 |
·第二折、第三折内“戏中之梦”结构层面的程式化 | 第36-40页 |
·控制全剧的情节走向 | 第36-38页 |
·扩大人物的情感空间 | 第38-39页 |
·促成完整的情节结构 | 第39-40页 |
·末一折内“戏中之梦”结构层面的程式化 | 第40-42页 |
·呼应前剧 | 第40-41页 |
·预见后事 | 第41页 |
·升华情感 | 第41-42页 |
第4章 “戏中之梦”的叙事优势 | 第42-46页 |
·增强时间、空间的能动性 | 第42-43页 |
·增强全剧的戏剧性 | 第43-44页 |
·塑造更加鲜活的人物形象 | 第44-46页 |
结语 元杂剧“戏中之梦”结构层面程式化对明清戏曲的影响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