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话语权的缺失和重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理论背景 | 第11-14页 |
·女性主义理论 | 第11-12页 |
·话语权理论 | 第12-13页 |
·社会学理论 | 第13页 |
·传播学理论 | 第13-14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体育新闻媒体 | 第17-18页 |
·体育新闻从业者 | 第1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访谈法 | 第18页 |
·个案分析法 | 第18-19页 |
4 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的话语权现状考察 | 第19-33页 |
·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的职场崛起及其优势所在 | 第19-22页 |
·性别转向——数量上的异军突起 | 第19-20页 |
·不拘一格——报道项目的拓宽 | 第20页 |
·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优势 | 第20-22页 |
·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话语权缺失的现状考察 | 第22-33页 |
·在媒体中的话语权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话语权缺失原因考察 | 第27-33页 |
5.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话语权缺失个案分析 | 第33-37页 |
·案例一:李响——媒体"美女记者"创造的巅峰之作 | 第33-35页 |
·案例二、冬日娜——网络话语暴力的受害者 | 第35-37页 |
6 我国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话语权如何重构及意义 | 第37-45页 |
·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 第37-40页 |
·加强体育专业知识和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 第37-38页 |
·积极掌握传媒新技术 | 第38-39页 |
·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体育新闻高强度报道规律 | 第39-40页 |
·建立无性别偏见的教育教学模式 | 第40-41页 |
·传媒要纳入社会性别意识 | 第41页 |
·话语权重构的意义 | 第41-45页 |
·意义之一:重建了女性文化 | 第41-42页 |
·意义之二:重现女性运动员形象 | 第42-45页 |
·意义之三:构建和谐媒体 | 第45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6页 |
·中国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在职场崛起具有潜在优势 | 第46页 |
·中国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的话语权现状尚存有缺失 | 第46页 |
·中国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值得警惕 | 第46页 |
·中国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话语权重构的意义重大 | 第46页 |
·建议 | 第46-48页 |
·提高全社会的性别意识、公平意识 | 第46-47页 |
·加强性别与媒体理论与现状研究 | 第47页 |
·提高女性体育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