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概述 | 第11-21页 |
一、概念 | 第11-13页 |
二、性质 | 第13-18页 |
(一) 附带民事诉讼的私法属性 | 第14-15页 |
(二) 附带民事诉讼的公法属性 | 第15-17页 |
(三) 附带民事诉讼私法属性与公法属性的关系 | 第17-18页 |
三、特征 | 第18-19页 |
(一) 在程序的启动方面的依附性 | 第18页 |
(二) 相对的独立性 | 第18-19页 |
(三) 适用法律方面的复合型 | 第19页 |
(四) 程序主体身份的双重性 | 第19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一) 及时、有效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 第19-20页 |
(二) 提高司法效率、节约诉讼成本 | 第20页 |
(三) 维护司法裁判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与实践 | 第21-28页 |
一、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现行立法 | 第21-24页 |
二、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 | 第24-28页 |
(一) 举证责任分配与证明标准的混乱 | 第24-25页 |
(二) 办案法官综合能力的欠缺 | 第25页 |
(三)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主体范围的理解差异 | 第25-26页 |
(四) 被害人滥用诉权 | 第26页 |
(五) 刑事责任与民事赔偿责任关系的混同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6页 |
一、立法思想的模糊及内容的笼统 | 第28页 |
二、受案范围不够清晰 | 第28-29页 |
三、诉讼当事人问题 | 第29-33页 |
(一) 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 | 第29-31页 |
(二) 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 | 第31-32页 |
(三) 附带民事诉讼的第三人 | 第32-33页 |
四、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缺失 | 第33页 |
五、赔偿范围问题 | 第33-36页 |
(一) 关于物质损失的赔偿范围 | 第34-35页 |
(二) 排斥精神损害赔偿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 | 第36-42页 |
一、明确立法思想、更新理念 | 第36-37页 |
二、清晰界定受案范围 | 第37-38页 |
三、明确当事人范围 | 第38-41页 |
(一) 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 | 第38-39页 |
(二) 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 | 第39-41页 |
四、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 | 第41页 |
五、合理扩大赔偿范围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