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课题的选择 | 第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4-20页 |
·研究的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论文研究的结构及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的结构 | 第20-21页 |
·研究的路线 | 第21-22页 |
2 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的理论认知 | 第22-33页 |
·我国现代高校教学楼建筑的发展特点及问题 | 第22-25页 |
·现代高校教学楼建筑的发展特点 | 第22-24页 |
·传统高校教学楼建筑的现存问题 | 第24-25页 |
·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教育发展趋势对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的影响 | 第27-28页 |
·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的价值 | 第28-31页 |
·历史文化价值 | 第28-29页 |
·建筑美学价值 | 第29-30页 |
·使用功能价值 | 第30页 |
·济实用价值 | 第30页 |
·生态节能价值 | 第30-31页 |
·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的原则 | 第31-32页 |
·“传统性”与“现代性”兼顾的原则 | 第31-32页 |
·“个体”与“整体”相协调的原则 | 第32页 |
·“经济实用”与“结构安全”相结合的原则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中场所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 第33-53页 |
·场所理论及场所精神的内涵 | 第33-37页 |
·场所理论内容 | 第33-34页 |
·场所精神的含义 | 第34-35页 |
·场所精神运用模式 | 第35页 |
·高校校园场所精神 | 第35-37页 |
·场所精神表达的影响因素 | 第37-40页 |
·校园历史文化 | 第37-38页 |
·校园地域特征 | 第38页 |
·开放、交流的空间环境 | 第38-40页 |
·多元、共生的设计理念 | 第40页 |
·界面表层更新中场所精神的传达 | 第40-45页 |
·界面的质感 | 第40-43页 |
·界面的色彩 | 第43-45页 |
·界面的层次 | 第45页 |
·空间深层更新中场所精神的营造 | 第45-52页 |
·传承呼应 | 第46-47页 |
·肌理解析 | 第47-49页 |
·路径重组 | 第49-50页 |
·开放性延伸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中空间环境的塑造 | 第53-92页 |
·使用功能的优化与更新 | 第53-65页 |
·旧有使用功能的延续与提升 | 第53-56页 |
·新旧使用功能的置换 | 第56-62页 |
·新旧使用功能的并置 | 第62-65页 |
·空间组织的重塑 | 第65-71页 |
·室内空间的拆分 | 第65-68页 |
·室内空间的合并 | 第68-69页 |
·公共空间的重构 | 第69-71页 |
·形式风格的延续与创新 | 第71-79页 |
·保留原有建筑风格 | 第71-73页 |
·采用新建筑风格 | 第73-75页 |
·新旧形式的协调 | 第75-77页 |
·新旧风格的对比 | 第77-79页 |
·影响建筑体量的改扩建方式 | 第79-87页 |
·水平延伸 | 第79-84页 |
·竖向叠加 | 第84-86页 |
·体块穿插 | 第86页 |
·涵旧于新 | 第86-87页 |
·建筑周边环境的塑造 | 第87-91页 |
·交通的组织 | 第88-89页 |
·室外公共设施优化 | 第89-90页 |
·室外景观的更新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 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中技术节能应用 | 第92-114页 |
·教学楼建筑智能化的关注 | 第92-93页 |
·教学设备的数字化 | 第92-93页 |
·建筑空间的智能化 | 第93页 |
·室内空间品质的优化及节能 | 第93-107页 |
·室内热工环境的优化 | 第93-101页 |
·室内通风环境的改善 | 第101-103页 |
·室内光环境的提升 | 第103-106页 |
·室内声环境的改良 | 第106-107页 |
·结构安全性的改进 | 第107-113页 |
·加固旧有承重结构体系 | 第108-109页 |
·改造部分承重结构体系 | 第109-111页 |
·设置全新承重结构体系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6 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的思考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更新改造的步骤、方针、方法总结 | 第114-117页 |
·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的实施步骤 | 第114-115页 |
·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的总体方针 | 第115-116页 |
·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的具体方法 | 第116-117页 |
·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的展望 | 第117-118页 |
·现代化与多元化发展 | 第117页 |
·通用化与社会化发展 | 第117页 |
·交流空间及良好环境创设 | 第117-118页 |
结论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