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研究海域概况 | 第14-17页 |
·珠江口的环境概况 | 第14-15页 |
·珠江口海域的赤潮生态研究状况 | 第15页 |
·大亚湾的环境概况 | 第15-17页 |
·大亚湾海域的赤潮生态研究状况 | 第17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现场采样与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站位布设与采样频率 | 第18-19页 |
·调查内容与检测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水质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 第20页 |
·浮游植物定性、定量样品的采集、固定、浓缩与记数 | 第20页 |
·现场理化因子的测定 | 第20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0-21页 |
第3章 1980一070年广东沿海赤潮灾害发生情况 | 第21-31页 |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21页 |
·1980-2007年广东沿海赤潮灾害发生特征 | 第21-30页 |
·广东沿海赤潮灾害的年际分布特征 | 第21-22页 |
·广东沿海赤潮灾害的季节分布特征 | 第22-24页 |
·广东沿海赤潮灾害发生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广东沿海鱼毒和有毒性赤潮藻引发赤潮情况 | 第25页 |
·广东沿海赤潮原因种的演替 | 第25-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珠江口海域现场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1-61页 |
·水温、盐度、pH、DO的时空分布 | 第31-38页 |
·水温的时空分布 | 第31-32页 |
·盐度的时空分布 | 第32-34页 |
·溶解氧的时空分布 | 第34-38页 |
·营养盐的时空分布 | 第38-50页 |
·DIN含量及时空分布 | 第38-46页 |
·磷酸盐的时空分布 | 第46-48页 |
·硅酸盐的时空分布 | 第48-50页 |
·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时空变化 | 第50-59页 |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 第50-51页 |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趋势 | 第51页 |
·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的时空变化 | 第51-52页 |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时空变化 | 第52-57页 |
·影响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大亚湾海域现场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61-95页 |
·水温、盐度、pH、DO的时空分布 | 第61-70页 |
·水温的时空分布 | 第61-63页 |
·盐度的时空分布 | 第63-65页 |
·溶解氧的时空分布 | 第65-68页 |
·pH的时空变化 | 第68-70页 |
·营养盐的时空变化 | 第70-83页 |
·DIN含量及时空变化 | 第70-78页 |
·磷酸盐的时空变化 | 第78-80页 |
·硅酸盐的时空变化 | 第80-83页 |
·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种类组成与时空变化 | 第83-92页 |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 第83页 |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趋势 | 第83-84页 |
·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的时空变化 | 第84页 |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时空变化 | 第84-89页 |
·影响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 | 第89-92页 |
·小结 | 第92-95页 |
第6章 珠江口和大亚湾环境因子的比较研究 | 第95-101页 |
·温度的对比 | 第95页 |
·盐度的对比 | 第95-96页 |
·溶解氧的对比 | 第96页 |
·pH的对比 | 第96-97页 |
·DIN的对比 | 第97-98页 |
·磷酸盐的对比 | 第98-99页 |
·硅酸盐的对比 | 第99页 |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对比 | 第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附录 | 第112-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