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课题的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第2章 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的历史沿革 | 第13-25页 |
| ·唐代时期的宣德门 | 第13-14页 |
| ·五代时期的宣德门 | 第14-16页 |
| ·后梁时期 | 第14-15页 |
| ·后唐时期 | 第15页 |
| ·后晋时期 | 第15页 |
| ·后汉时期 | 第15页 |
| ·后周时期 | 第15-16页 |
| ·北宋时期的宣德门 | 第16-20页 |
| ·北宋初期 | 第16-18页 |
| ·北宋中期 | 第18-19页 |
| ·北宋末期 | 第19-20页 |
| ·金代时期的宣德门 | 第20-21页 |
| ·明代时期的宣德门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注释 | 第23-25页 |
| 第3章 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的结构形制研究 | 第25-46页 |
| ·宣德门的基本形象 | 第25-28页 |
| ·宋画中的宣德门 | 第25-26页 |
| ·北宋铜钟上的宣德门 | 第26-27页 |
| ·文献资料中的宣德门 | 第27-28页 |
| ·宣德门的结构形制复原研究 | 第28-44页 |
| ·探讨宣德门复原工作的可行性 | 第28-30页 |
| ·城墩结构 | 第30-38页 |
| ·城楼结构 | 第38-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注释 | 第45-46页 |
| 第4章 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的功用 | 第46-55页 |
| ·宣德门的启闭制度 | 第46页 |
| ·显示皇权 | 第46-50页 |
| ·肆赦 | 第46-48页 |
| ·受献 | 第48页 |
| ·卤簿仪仗 | 第48-50页 |
| ·“君民同乐” | 第50-52页 |
| ·观灯 | 第50-51页 |
| ·赐酺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注释 | 第53-55页 |
| 第5章 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的建置及其影响 | 第55-79页 |
| ·宣德门的“五门”之制及其影响 | 第55-70页 |
| ·“五门”之制的形成 | 第55-57页 |
| ·宣德门的“五门”之制 | 第57-62页 |
| ·“五门”之制的影响 | 第62-70页 |
| ·宣德门前广场与御街的建置及其影响 | 第70-76页 |
| ·宣德门前广场与御街的建置 | 第70-72页 |
| ·对辽中京的影响 | 第72页 |
| ·对金中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 ·对元大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对明清北京城的影响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注释 | 第78-79页 |
| 第6章 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的遗址辨析 | 第79-85页 |
| ·考古发现与研究 | 第79-81页 |
| ·金汴京承天门的位置 | 第80-81页 |
| ·明代周王府午门的位置 | 第81页 |
| ·辨析宣德门的遗址位置 | 第81-84页 |
| ·龙亭公园午朝门处的宋代门址 | 第82页 |
| ·新街口附近的宋代门址 | 第82页 |
| ·学术界的不同观点 | 第82-84页 |
| ·质疑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 图版注释 | 第88-89页 |
| 在读期间的个人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