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一般理论论文--医学史论文

清代中期至民国前期寒温融合派代表医家的辨证特点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引言第15-17页
研究现状第17-21页
 一、寒温融合派四位代表医家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一) 俞根初(1734-1799)第17页
  (二) 吴贞(生卒年不详)第17页
  (三) 雷丰(1833-1888)第17-18页
  (四) 丁甘仁(1865—1926)第18页
 二、辨证论治规范研究现状第18-21页
  (一) 辨证论治体系的研究第18-20页
  (二) 辨证论治层次的研究第20页
  (三) 证的规范化研究第20-21页
第一章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发展概要第21-33页
 一、汉代以前外感热病理论体系的确立第21页
 二、晋唐时期外感热病理论的发展与寒温分化的酝酿第21-22页
  (一) 两晋南北朝第21-22页
  (二) 隋唐两代第22页
 三、宋金元时期寒温学说的成长及逐步分化与争鸣第22-24页
  (一) 两宋第22-23页
  (二) 金元第23-24页
 四、明清温病学派形成与寒温争鸣第24-27页
  (一) 温病学派形成第24-25页
  (二) 寒温争鸣第25-27页
 五、寒温争鸣中的新趋向——寒温融合第27-28页
  (一) 寒温融合的原因第27页
  (二) 寒温融合的表现第27-28页
 六、当代寒温统一理论的发展第28-33页
  (一) 寒温统一的主张第28-29页
  (二) 统一外感热病辨证论治方法的探索第29-31页
  (三) 反对统一辨治的意见第31-33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第33-41页
 一、研究方法第33页
 二、资料收集范围第33-34页
  (一) 医家、医著的选择第33-34页
  (二) 医著版本的选择第34页
 三、数据整理方法第34-41页
  (一) 纳入标准第35页
  (二) 排除标准第35-36页
  (三) 辨证元素数据库的建立及文献资料辑录说明第36-39页
  (四) 辨证元素统计分析与比较第39-41页
第三章 寒温融合派代表医家的学术经验与辨证特点第41-76页
 一、俞根初第41-50页
  (一) 学术经验整理第41-44页
  (二) 辨证特点统计分析第44-50页
 二、吴贞第50-58页
  (一) 学术经验整理第50-52页
  (二) 辨证特点统计分析第52-58页
 三 、雷丰第58-66页
  (一) 学术经验整理第59-60页
  (二) 辨证特点统计分析第60-66页
 四、丁甘仁第66-76页
  (一) 学术经验整理第66-69页
  (二) 辨证特点统计分析第69-76页
第四章总结与讨论第76-81页
 一、四位医家辨证特点的共性与个性第76-78页
  (一) 共性第76页
  (二) 个性第76-78页
 二、寒温融合的启示与展望第78-81页
  (一) 寒温融合是特定时空条件的客观必然第78页
  (二) 寒温融合有赖于具体化和客观化第78-79页
  (三) 寒温融合是内在规律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79页
  (四) 展望寒温融合的未来方向第79-81页
结语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附录第85-93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第93-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口洁漱对湿热证患者口腔病证及舌象光谱学表现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变应性鼻炎中医治未病实验与临床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