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课程比较教学方法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论 | 第8-15页 |
| ·本研究的动机 | 第8页 |
| ·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9-10页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9页 |
| ·“三论”依据 | 第9页 |
| ·心理学依据 | 第9-10页 |
| ·本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 第10-11页 |
| ·本研究的范围 | 第10页 |
| ·本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 ·本研究的现状及创新之处 | 第11-15页 |
| ·关于比较方法的国内研究 | 第11-12页 |
| ·关于比较方法的国外研究 | 第12页 |
| ·国内关于比较教学方法在其它教学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 ·国内比较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 第13页 |
| ·国内有关美术史比较教学方面的教材 | 第13-14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2. 中外美术史课程的作用及教学现状 | 第15-20页 |
| ·中外美术史课程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 ·现行中外美术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16-20页 |
| ·问题表现 | 第16-17页 |
| ·原因分析 | 第17-20页 |
| 3. 中外美术史授课运用比较学的研究 | 第20-27页 |
| ·比较学方法的含义及其优势 | 第20-21页 |
| ·比较学与中外美术史课程内容 | 第21-22页 |
| ·比较学与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模式 | 第22-27页 |
| ·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 ·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 第23页 |
| ·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 第23-25页 |
| ·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模式的支持系统 | 第25-27页 |
| 4. 比较教学方法在中外美术史课程中的实施 | 第27-56页 |
| ·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课程整合 | 第28-30页 |
| ·学科内课程整合 | 第29页 |
| ·学科间课程整合 | 第29-30页 |
| ·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教学设计 | 第30-46页 |
| ·学习需要的分析 | 第31-32页 |
| ·学习者的分析 | 第32页 |
| ·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 | 第32-46页 |
| ·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教学策略 | 第46-49页 |
| ·教法策略 | 第46-48页 |
| ·学法指导策略 | 第48-49页 |
| ·情感、态度培养的策略 | 第49页 |
| ·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教学评价 | 第49-52页 |
|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第50页 |
|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 第50-51页 |
|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 第51页 |
| ·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 第51-52页 |
| ·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教学效果实证研究 | 第52-55页 |
| ·调查问卷分析 | 第52-54页 |
| ·调查总结 | 第54-55页 |
| ·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局限性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附录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