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28页 |
·辣椒根腐病简介 | 第9-11页 |
·辣椒根腐病的病原及症状 | 第10页 |
·辣椒根腐病的发病规律 | 第10-11页 |
·辣椒根腐病防治方法及现状 | 第11-15页 |
·抗病育种 | 第11页 |
·耕作栽培措施 | 第11-12页 |
·化学药剂防治 | 第12页 |
·生物防治 | 第12-15页 |
·土传病害拮抗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细菌 | 第15-17页 |
·真菌 | 第17页 |
·放线菌及抗生素 | 第17-19页 |
·抗菌活性产物发酵条件优化的方法和原理 | 第19-25页 |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 第19-20页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0-21页 |
·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策略概述 | 第21-25页 |
·数据处理策略 | 第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8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40页 |
·试验材料 | 第28-30页 |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9-30页 |
·方法 | 第30-40页 |
·拮抗菌株的选择 | 第30页 |
·斜面培养基的选择 | 第30-31页 |
·原始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 第31-32页 |
·菌种的培养与保藏 | 第32-33页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33页 |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3页 |
·抗菌活性物质生成时间的确定 | 第33-34页 |
·抗菌活性物质效价的测定 | 第34-35页 |
·菌种复壮 | 第35页 |
·单因子试验 | 第35-37页 |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 第37-39页 |
·稳定性测定 | 第39-40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65页 |
·拮抗菌株的选择 | 第40页 |
·菌株HD-010 斜面培养基的选择及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40-41页 |
·原始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 第41-42页 |
·菌体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2-43页 |
·抗菌活性物质生成曲线 | 第43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3-44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44-53页 |
·接种龄的确定 | 第44-45页 |
·接种量对菌株HD-010 产抗菌物质的影响 | 第45页 |
·最佳碳源的确定 | 第45-46页 |
·最佳碳源不同浓度对菌株HD-010 产抗菌物质的影响 | 第46-47页 |
·最佳氮源的确定 | 第47-48页 |
·最佳氮源不同浓度对菌株HD-010 产抗菌物质的影响 | 第48页 |
·NaCl 浓度对菌株HD-010 产抗菌物质的影响 | 第48-49页 |
·CaCO_3 浓度对菌株HD-010 产抗菌物质的影响 | 第49-50页 |
·K_2HPO_4 浓度对菌株HD-010 产抗菌物质的影响 | 第50页 |
·装液量对菌株HD-010 产抗菌物质的影响 | 第50-51页 |
·摇床转速对菌株HD-010 产抗菌物质的影响 | 第51-52页 |
·培养基的初始pH 值对菌株HD-010 产抗菌物质的影响 | 第52页 |
·温度对菌株HD-010 产抗菌物质的影响 | 第52-53页 |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 第53-61页 |
·Plackett-Burman 设计筛选显著因子 | 第53-55页 |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 第55-57页 |
·响应面回归分析 | 第57-61页 |
·验证试验 | 第61-62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62-65页 |
·热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62-63页 |
·酸碱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63-6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65-67页 |
·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65-66页 |
·单因素试验法 | 第65页 |
·响应面优化法 | 第65-66页 |
·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