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引言 | 第9页 |
| ·植物和昆虫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 | 第9-11页 |
| ·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0页 |
| ·对植物组织中化学成分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 第10页 |
| ·对植物组织物理结构的影响 | 第10-11页 |
| ·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 第11页 |
| ·植物和昆虫对大气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 | 第11-12页 |
| ·对植物的影响 | 第11-12页 |
| ·对昆虫的影响 | 第12页 |
| ·植物对昆虫影响的几个假设 | 第12-14页 |
| 2 研究内容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14-16页 |
|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麦长管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 第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 ·臭氧浓度升高对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3 二氧化碳浓度和臭氧浓度控制设备 | 第16-24页 |
| ·CDCC-1型密闭式动态二氧化碳气室 | 第16-17页 |
| ·结构组成 | 第16页 |
| ·Ventostat 8102二氧化碳浓度测控仪的指标参数 | 第16-17页 |
| ·开顶式气室的性能评价 | 第17页 |
| ·开顶式臭氧气室(OTC) | 第17-19页 |
| ·结构组成 | 第18页 |
| ·臭氧浓度控制系统 | 第18页 |
| ·开顶式气室内臭氧浓度控制 | 第18页 |
| ·开顶式气室 | 第18-19页 |
| ·开顶式气室的性能评价 | 第19页 |
|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 | 第19-22页 |
| ·EPG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20页 |
| ·EPG的基本特征与生物学意义 | 第20-21页 |
| ·蚜虫的八种基本波型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4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麦长管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 第24-31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供试小麦和蚜虫 | 第24页 |
| ·二氧化碳浓度控制 | 第24-25页 |
| ·小麦栽培管理措施 | 第25页 |
| ·EPG的转换、记录与分析 | 第25-26页 |
|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 ·麦长管蚜取食2种小麦时的4种波型出现的次数 | 第26-27页 |
| ·麦长管蚜取食2种小麦时4种波型的首次出现时间 | 第27页 |
| ·麦长管蚜取食2种小麦时的3种波型持续总时间 | 第27-28页 |
| ·二氧化碳浓度和品种的交互作用对麦长管蚜取食波型的综合作用 | 第28页 |
| ·讨论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5 臭氧浓度升高对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 第31-36页 |
| ·引言 | 第31-3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 ·供试材料 | 第32页 |
| ·开顶式气室 | 第32页 |
| ·棉花栽培管理措施 | 第32页 |
| ·臭氧浓度控制 | 第32页 |
| ·EPG的转换、记录与分析 | 第32-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 ·5种波型出现的次数 | 第33页 |
| ·4种波型的首次出现时间 | 第33-34页 |
| ·4种波型持续总时间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